5月15日中午,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龙泉村“乡间别暑”农家乐内,银川市民许先生一家正在品尝特色菜品辣子鸡。“这里离银川不远,开车过来一个多小时,周末带家人来放松身心。”许先生已退休,时不时就会带家人到周边乡村走走转转。许先生的女儿说:“很喜欢乡村游,目的地不是著名景点,有时候就是到家附近有特点的乡村、公园逛一逛。”
龙泉村旧称“九泉子”,因村内的9个天然泉眼得名,是一个有300多年历史,集历史遗迹、乡村民俗、田园风光等于一体的古村落。2018年以来,该村依托资源环境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成为远近闻名的“贺兰山下第一村”。
一幢幢青砖灰瓦的庭院错落有致,村道干净整洁,九眼泉水间木桥晃来荡去,百余棵百年以上树龄的核桃树、桑树等遍布全村……5月的龙泉村,绿树成荫,置身其间,让人流连忘返。
“今年五一假期,村里没有专门举办节庆活动,但客流量依然达到15万余人次。”该村党支部书记董继龙说,龙泉村现在名声在外,乡村旅游火了,村民口袋鼓了,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从2017年的1.4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2.1万元。“家乡美了富了,飞走的‘凤凰’也回来了。”董继龙说,以前村里闲置的房子很多,这两年村民回流50余户,尤其是一批年轻人回村创业,为龙泉村发展旅游业注入了活力。
近年来,宁夏着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为宁夏休闲旅游和假日消费增添了新亮点,也为农民致富提供了更多渠道。“五一”假期,受疫情影响,“近郊游”“乡村游”更受青睐,区内的特色旅游村镇、农家乐迎来客流小高峰,全区旅游营收2970.37万元。
古渠、美宅、美景……近年来,青铜峡市大坝镇韦桥村把田园风光、观光住宿、水果采摘融为一体,不断打造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景点。
5月17日,记者来到韦桥村的采摘园,大棚里桃香扑鼻。为了让果实受到更多光照增加甜度,棚主李颖正在为桃树修剪旁枝。“桃子很脆,好吃。今天来买一点回去,让家人尝尝。”一位前来采摘的游客说。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村里环境改善了,而且村民赚到了钱。”该村党支部书记陈丽娟说:“村民人均年收入由过去的15200元增长到现在的19200元。村民罗俊海改造自家小院发展民宿,只这一项年收入就有3万多元。”
依托覆盖全区农村地区的53条精品线路、37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76个宁夏特色旅游重点村(镇),宁夏目前已经形成以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为核心相互贯通的“北部大环线”和以固原地区为主体、辐射周边的“南部小环线”发展格局,全区乡村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连续12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1年接待人次达到16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37亿元,同比增长21%和18%,带动就业10万余人。
“受疫情影响,现在来玩的人没有以前多,但我这小吃摊一个月也还有五六千的收入。”5月21日,在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记者见到袁师傅时,他正忙着给客人切凉皮、拌凉面。袁师傅今年55岁,2012年从固原市原州区举家搬迁至此。“比起刚搬来的时候,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了。”袁师傅说。
原隆村是永宁县最大的“十二五”生态移民安置村。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原隆村从贺兰山东麓一片荒滩起步,截至去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0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近2万元。
该村党支部书记妥成福介绍,原隆村现在的旅游产品有农业观光、乡村采摘、亲子游乐等。“平时来非遗旅游产品研发基地参观体验的人很多。游客可以坐在织布机前,织一块纯棉花布,也可以拿一根彩绳,体验编织绣球、手包、中国结等。”妥成福说,研发基地如今不仅是闽宁镇妇女扶贫基地,也是中小学生研学旅游基地。
宁夏乡村旅游近几年的成果充分证明,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也是撬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乡村旅游已成为宁夏文化旅游产业的亮丽名片和全域旅游的支柱产业,也必将为建设美丽新宁夏贡献更多力量。(记者 张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