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节假日,宁夏地质博物馆就成了我们夫妻遛娃、学习的好去处。在这里,有工作人员的引导、讲解,有研学、亲子手工等丰富的活动,我们一起学习地质知识,了解家乡丰富的资源、文化内涵和底蕴,享受快乐的亲子时光。”今年五一小长假,银川市民黑学军和妻子带着两个女儿来到宁夏地质博物馆,感受文化的熏陶与知识的启迪。
“这些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科普知识背后,倾注了博物馆工作人员大量的心血、沉淀、积累和默默付出。”5月4日,宁夏地质博物馆地学科普部主任牟瑢感慨地说。该馆6名讲解人员从查资料、写讲稿、背诵,到练习走位、站姿,再到揣摩讲解,语言、动作、情绪,无不悉心打磨,经历了无数次烧脑构思、创新科普研学内容和全国科普讲解大赛的磨砺,才将内涵丰富、通俗易懂的趣味科普一一展现在公众面前。
2015年起,工作人员又创新地提出,把“博物馆”带出去!于是,讲解团队开启了“流动地质博物馆”的新旅程:拖着一个个满载矿石、标本、模型的行李箱,多次前往西吉、彭阳、隆德等地,把生动丰富的地学知识带给大山里的孩子们。秉承坚定的信念,多年来,宁夏地质博物馆在研学教育、“流动地质博物馆”、青少年地学科普夏令营、云科普、博物馆奇妙夜、小小讲解员等一系列品牌活动中,走进乡村、学校、社区、大自然,引导一拨又一拨的大朋友、小朋友“探秘”,在他们心中播撒下一颗颗闪光的地学科普种子。
在公益科普的匆匆脚步中,宁夏地质博物馆也在不断拓展遗迹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研究。“从2011年建馆至今,博物馆持续进行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让我们和恐龙化石有了奇妙的缘分。”宁夏地质博物馆科研部主任杨卿告诉记者,11年前的盛夏,野外考察组曾在六盘山南麓的隆德县山河乡沿山公路边,意外发现了一块成年男性手掌大小的岩石落石。经鉴定,这块落石竟是鸟脚类恐龙足迹化石,此后,它被命名为“六盘山宁夏足迹”,并收藏于地质博物馆内。
“目前,科研成果正不断落地、延伸到了新农村建设、乡村扶贫、推动区域经济转型领域。”杨卿说,有价值的地质遗迹资源结合当地自然风光景、民俗等,形成了古今的碰撞和往日与今夕的时空“对话”,既新奇又极具科学文化内涵,为逐步打造“地质文化村”,助力乡村振兴等都有积极意义。
如今,宁夏地质博物馆已发展成为宁夏珍稀地质矿产标本的收藏展示鉴定中心、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及地质矿产知识普及的学习基地、党建阵地,更是公众游览、观赏、休闲、娱乐的理想之地。前不久,宁夏地质博物馆荣获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状称号,未来,该馆将继续发挥优势,讲好宁夏生态文明故事,成为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科普宣传的先行军。(记者赵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