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成年人保护强制报告、救助帮扶、监护干预到儿童权利的依法维护、追踪监督等,海原县形成了一套独特且见效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近年来,海原县高度重视和关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持续推出创新举措,努力创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以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等举措多路并进,构建起未成年人全方位保护关爱服务体系,为当地11.99万少年儿童平安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儿童主任:让爱不再缺席
伴随着初升的太阳,海原县史店乡田拐村儿童之家专职儿童主任闵兴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她向村医要了近日村里新生儿名单信息,进行详细登记。把超过18岁已不在她服务范围内的孩子名单也列了出来,重新建档。
忙完这些,闵兴花按计划来到幼童小茹家里家访。1岁的小茹,父母均为盲人,家庭生活存在很大困难。之前通过多次咨询收集并提交相关资料后,闵兴花帮助小茹申请了困境儿童津贴。“太感谢你了,为我们家减轻了经济负担。”确认已经收到首期儿童津贴的小茹父母,激动地向家访的闵兴花道谢。
中午,儿童之家又新来了3个孩子。闵兴花登记信息后,带着他们做手工、玩游戏,用心用情陪伴呵护。闵兴花是2021年初海原县新选聘的村级专职儿童主任,本科毕业于西安科技大学的她十分热衷于儿童保护工作。
田拐村专职儿童主任闵兴花与孩子们做游戏
“我的工作任务是日常对全村1000多名儿童的信息进行排查,及时掌握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和散居孤儿等服务对象的生活保障、家庭监护、就学情况等基本信息,及时上报。并为他们建立一人一档,定期更新。”闵兴花说,此外就是定期随访监护情况较差、失学辍学、无户籍或患病、残疾等重点儿童,协助提供监护指导、精神关怀、返校复学、落实户籍等关爱服务。
“在加强对监护人法治宣传、监护督导,督促他们依法履行抚养义务和监护职责的同时,还负责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或失踪、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疑似遭受家庭暴力或不法侵害等情况。”如今,村里的儿童家长和懂事的孩子们,遇到困难和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们的“闵主任”。
闵兴花的工作,是海原县大力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该县现有未成年人11.99万人,其中留守儿童463人,孤儿及困境儿童768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脱贫人口家庭儿童7885人,残疾儿童1188人。关爱和保护未成年人、困境儿童、留守儿童任重而道远。去年以来,该县结合“护童成长”项目选出村(居)儿童主任159名,覆盖所有村居。其中农村社区儿童主任148名,城市社区儿童主任11名,专职儿童主任7名。女性比例占61.6%,同比提高了40.2个百分点;大专以上文化占比43.4%,同比上升26.4个百分点;平均年龄33.4岁,较上届平均年龄下降9.2岁。
社工组织社区儿童开展活动
“护童成长”项目开展以来,海原县通过政策宣传、安全主题讲座、游戏活动、儿童之家服务等内容,使受益未成年人达3.5万人次。以正确应对压力、儿童发展规律、亲子沟通与制定规则、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结等内容,服务监护人9000人次。通过集中培训、阶梯式培训等方式,儿童主任、儿童督导员受益近500人次。开展跟踪服务涉法、监护人涉法、心里疾病等情况的未成年人个案服务。全员培训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使该县未成年人保护关爱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亲职教育:先做合格父母
“以前觉得孩子是自己的,想怎么养就怎么养,关上门都是自己家的事儿。听了老师的培训才明白,抚养孩子不但有很多技巧,而且法律也有明确规定,不履行监护职责将受到法律惩罚。”近日,由海通社工服务中心在李俊乡李俊村开展的《父母正确履行监护职责》亲职教育培训中,该村一位家长感慨道。
家庭是少年儿童生活和学习的第一场所。2021年,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进一步筑牢了家庭保护防线,强调家庭监护的重要性。亲职教育是未成年人保护相关部门或机构,开展提升监护人成为合格称职家长的教育引导活动。海原县把亲职教育作为提升未成年人家庭保护的重要途径,针对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不定期开展心理疏导、亲职教育讲座、个案服务、宣讲等活动,帮助父母明确自身角色定位与职责,胜任家长角色,了解子女身心发展需要,与子女建立正向的亲子关系。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平安的成长环境,为困惑的父母找到开启孩子封闭内心的宝贵钥匙,更好地呵护孩子成长。
未成年人保护法宣讲进学校、进课堂
去年以来,在海原县民政局、海原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指导下,各乡镇、儿童之家、社工机构累计开展亲职教育类活动83场次,体育游戏类活动132场,个案服务40例。有关未成年人保护法、政策进村(居)、进学校宣讲共34场次,服务人数达4.4万人次。
●校园关爱:守护少年的你
学校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的主阵地,海原县在未成年人学校保护中,更多地站在未成年人角度考虑,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海原二中八年级男生小宇容易害羞,还经常掉眼泪。该校德育主任马森通过平时观察和向其他同学了解,得知小宇有个严厉的爸爸,经常否定他,使他逐渐失去自信心。于是,马森通过与小宇多次谈心,与班主任、家长沟通,又引导他通过努力当上了“校园文化艺术节”主持人。小小的活动和马森的多方努力,让小宇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他的笑声爽朗了,喜欢和同学打篮球了,自信心和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
为做实做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马森在校内动员成立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健全家校协同管理制度,聘请派出所专干为学校法治副校长。在校外,与敬老院、海原县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形成立体德育网络体系,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面对留守学生、单亲学生、贫困学生较多的现状,马森在学校开展了“关爱留守学生”专题活动,使这些孩子们感受更多的关爱和教育,这一活动荣获自治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优秀经典案例。
近日,贾塘乡中心小学开展“弘扬法治精神 构建和谐校园”活动。校长王有林向海原县检察院检察二部主任田彩霞、贾塘乡派出所所长王鹏成颁发聘书,聘任为该校法治副校长。随后,他们分别为学生上了未成年保护暨防性侵、防校园欺凌、交通安全、防溺水等内容的法治课。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有效提高了孩子们的自我保护和防范能力。
公安、检察干警受聘担任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
海原县各校(园)从司法等部门聘请127名专业人员担任校(园)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每年投资71.5万元为全县学校、幼儿园购买245名专职安保人员服务。大力推动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县“四个百分之百”建设成效明显。即中小学幼儿园封闭化管理100%;全县各学校专职保安配备率100%;一键式报警设备与视频监控系统联网率100%;“护学岗”设置100%。完善了“人防、物防、技防”等校园安全综合治理体系,有效防范各类校园安全事故发生。
●政府保护:给足成长底气
李旺镇5兄妹因为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无人抚养,海原县给予每人每月享受1000元孤儿津贴,5名儿童由其爷爷监护抚养。中学生小锋因父亲经常酗酒、赌博、家暴母亲导致父母离异,童年不幸给他心理留下创伤。父母离婚后,小锋变得沉默寡言,放学后经常将自己关在出租屋里,不与其他人交往,脾气也变得喜怒无常。当有人问起他的父母,小锋显得非常紧张和不安。
对此,海原县通过政府购买海通社会组织服务,针对类似的“小锋们”心理、行为、家庭问题进行持续干预和关怀。小锋的不恰当行为逐渐减少,生活中笑容增多,与家人和朋友关系得到缓解,生活态度逐渐乐观。
未成年人工作站工作流程图
政府保护是未成年人获得保护取得实效的底气。海原县专门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26个部门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形成统筹协调、互联互通、共商共管、组合发力、联动关爱的协调机制。县级设立未保委,各乡镇、街道办设立儿童工作站,村(居)设立儿童之家,形成三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体系。在全区率先将原3500平方米的儿童福利院,转型升级打造为海原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配有26名工作人员,进驻3家社会组织开展服务。做到有场地、有编制、有人员、有资金。19个乡镇、管委会全覆盖设立未保站,实现148个村(居)儿童之家全覆盖。
海原每年向孤儿、残疾、留守等困境儿童发放津贴、补助资金1912万元。自治区民政厅每年为该县儿童主任补助资金53.28万元,县财政每年拿出20万元,用于解决专职化试点乡儿童主任薪酬待遇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空间违法违规获取、使用、买卖个人信息的事件时有发生,导致未成年人隐私和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日益突出。为提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效率和安全性,海原县打造了“数字未保”智慧办公平台。借助专项技术,实现无纸化办公、动态签名、更新未保工作进度、信息溯源等功能,加上独立服务器的使用,极大增强了未成年人信息的安全性,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达到精细化流程管理和高效运转。
海原二中组织学生参观禁毒展
●社会保护:为爱保驾护航
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海原县海城街道办南苑社区把构建和完善未保工作网络、志愿服务和未成年人保护活动结合起来,持续开展了一系列有特色、有创意、有实效的未成年人保护活动。
南苑社区为困境儿童等需要关心关爱的未成年人群体,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为提高未成年人网络安全自我保护意识,该社区开展了“E路平安、伴你童行”网络安全普法教育。利用社区未成年人帮教中心开设公益“四点半课堂”,解决了双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未成年人放学后无人看管的问题,也避免了未成年人独自一人在家的安全问题。
邀请退役军人为未成年人普及国防教育,社区和检察院共同开展未成年人社会关护帮教工作,为涉案未成年人提供改过自新、重新融入社会的平台,呵护他们成长。开展以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为主题的书法、剪纸活动,促进未成年人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检察院下乡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
社会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中一道有力的屏障。海原县组织各乡镇、村(居)“两委”、网格员、村民小组长、公益性岗位等,组建未成年人保护志愿服务队伍,构建基层未成年人保护“三重盾牌”,打通了未成年人保护服务最后一公里。并将志愿服务有效时长计入管理系统,颁发志愿者证书等。激励社会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心理咨询工作者等专业人员,进行一对一有效帮扶,提供心理疏导、亲情关爱、权益维护等优质专业服务。同时,通过创新宣传形式,提升宣传效果,在该县各界营造了关爱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围和安全温馨的成长环境。
●司法保护:阳光照进角落
司法救助为未成年人保护撑起法治“晴空”。在未成年人保护的道路上,海原县检察院一直保持积极踊跃的态度,用心守护当地儿童的健康成长。一个孩子因为民间私自收养的原因,一直是“黑户”。检察院得知后主动与民政、公安部门多次沟通协调,最终为这名孩子顺利落户。与“红十字会”沟通协调,帮助两名先天性疾病患儿落实医疗救助机构,助力其早日康复。
海原县全力构建县乡村三级未成年人保护关爱服务体系
在立案监督、适时介入侦查案件办理过程中,该院对于因案件陷入困境的未成年人,积极与民政等相关职能部门协调沟通并移送线索,帮助困境儿童纳入社会救助范围解决生活难题,及时告知当事人申请司法救助的权利,积极为困难群众争取救助。对于因性侵害或故意杀人等案件遭受到心理创伤的未成年人,积极引入专业司法社工,帮助其开展心理测评与疏导抚平心理创伤。对于因“看病难、落户难、入学难”等有特殊需求的未成年人,本着“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初衷,做实做细司法救助工作。近年来,该院办理未成年人救助案件中,帮助纳入社会救助16件26人,发放司法救助金12.42万元。
如今,海原县三级未成年人保护阵地,已成为开展未成年人课业辅导、感情慰藉、娱乐活动、沟通交流、亲职教育等关爱保护活动的重要平台。“儿童之家”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精神乐园。该县先后建立了未成年人保护强制报告、评估认定、救助帮扶、监护干预、应急处置、舆情监测预警等制度,广大工作人员心中有爱、工作有底,为未成年人的健身成长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保护网”。(宁夏日报记者 王文革 文/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