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再次引发人们对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热议。《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到203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
放眼全国看宁夏,宁夏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处在什么水平?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破解?将来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近年来,随着全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完善,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越来越丰富。
见缝插针
让群众身边健身设施多起来
走进银川市兴庆区宜春巷健身长廊,晨练的市民络绎不绝。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拥堵的马路市场,如今,这里安装了20余组智能健身路径,用手机扫一扫健身器上的二维码,健身者就可以收听到健身器使用方法、运动时长、运动量、热量消耗、运动处方等语音信息。
为了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健身,自治区体育局持续加大对市、县(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投入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公园绿地、社区“金边银角”等建设健身场地设施,尽可能将体育场地设施建在人口集中区域,方便群众开展体育健身锻炼。近几年,先后投入7.2亿元,支持建成全民健身中心49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61个、健身路径1.55万件、体育公园9个、足球场72个、健身步道750公里、乡镇农民健身工程32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903个。目前,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073平方米,比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多出近1平方米;全区县级以上城市全部建成以社区、公园为中心的“15分钟健身圈”。
增热升温
带动“草根体育”赛事火起来
今年初,一年一度的“中国体育彩票杯”宁夏农民篮球争霸赛预赛在各县(区)如火如荼地进行。在篮球群众基础浓厚的西吉、海原、彭阳等地,比赛哨音一响,成百上千的群众自发赶来观赛。这项比赛已连续举办了5届,成为带动广大农民参与全民健身的品牌赛事。
为了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需求,自治区体育局实施“草根体育”工程,下大力气推动群众身边的体育比赛活动增热升温,掀起了全民健身热潮。近几年,创新举办了宁夏体育大集、社区运动会、市民运动会等一批接地气、聚人气、强心气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体育部门联合体育社会组织,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先后举办“宁夏奔跑”系列赛、全区农耕健身大赛等全民健身活动500余项,参与人数达115万人次。同时,将群众喜闻乐见的篮球、足球、乒乓球、毽球、跳绳、广播体操等项目作为各类运动会重点比赛项目,带动全区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由2015年的29%增长到目前的34.5%。
共建共享
让体育场地设施“活”起来
随着群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健身需求的多元化,如何盘活现有体育场馆,增加场地供给,扩大开放面,提高利用率?
自治区体育局会同财政、教育等部门,完善政策制度,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鼓励支持中小型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免费、低收费向社会开放,有效盘活了存量场馆。同时,打破部门界限和项目界限,支持市、县(区)将体育、教育、林业、住建等多渠道项目资金捆绑融合,在学校周边或在校内靠近围墙区域新建田径场、足球场等健身场地,采取硬隔离办法向社会开放,实现学校、社会“一场多用”、共建共享。目前,全区60多个体育部门所属公共体育场馆全部向社会免费、低收费开放,各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面逐步扩大。
“在区市两级体育部门的支持下,包括湖滨体育馆在内的各类体育场馆拓展复合经营空间,实现现有场馆资源物尽其用,有效提高了利用率,健身群众明显增多。”银川市体育运动场地管理所所长张晓军说。
补齐短板
打造群众身边的体育生态圈
“宁夏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等各项指标在全国都比较靠前,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位体育工作者坦言,健身设施类型比较单一,群众喜欢的游泳、冰雪和近年来兴起的轮滑、攀岩等项目场馆设施较少,科学健身普及率不高,与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身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自治区体育局提出,将聚焦“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要求和措施,以建设黄河流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抓手,在补齐短板、均衡服务、融合发展上下功夫,打造群众身边的体育生态圈。力争到2025年,全区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到38.5%以上,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达到91.5%以上,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15平方米,城市“10分钟健身圈”覆盖率达到95%,农村村级体育场地设施提档升级全覆盖,建成全民健身站点1800个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7万人以上。
全民运动时代已经来临,你还在等什么?赶紧动起来吧!(记者高晓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