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湾新村:用双手建起富美家园
移民群众就近务工。
“村集体合作社示范养殖蚯蚓20亩,带动50户群众搞庭院养殖。今年,村上建了一个蚯蚓养殖基地,引进蚯蚓种苗20吨,搭建了30座大棚,明年开春覆膜,这个项目成功实施后,可实现村集体和农民的‘双增收’。”10月28日,中宁县喊叫水乡康湾新村党支部书记康付东说。
康湾新村是“十一五”移民村,移民都来自同心县,主导产业以种植养殖业和劳务产业为主。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400元。
劳务收入是康湾新村移民群众的“铁杆庄稼”。早几年,宁夏丰兴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和宁夏鸿光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两家枸杞种植企业流转村里2300多亩土地种植枸杞,两家公司吸引务工人员400余人,移民通过就地务工,人均增收1.3万元。每年到丰兴源枸杞基地等就近务工达2500余人次,劳务收入达650余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近三分之一。
今年,康湾新村搭建日光温棚100座,配套建设水电路及果品拣选车间等基础设施,种植小番茄、韭菜和芹菜。引进企业示范种植,按照“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运营模式,增加了村民就地就近务工收入。
康湾新村还建有140座标准化圈棚,今年,康湾新村鼓励村民积极申请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专项贷款,通过“托管养牛”模式增收。目前,已发放托管养殖分红贷款176户2640万元,户均分红1.2万元。另外,村集体利用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奖补资金,撬动银行贷款1000万元,对整户无能力贷款户、丧失劳动力、边缘户等5类重点人员进行兜底,共分红200人40万元。
“移民群众的耕地少,产业发展受限。目前,村上正在积极争取项目,建设高标准节水灌溉用地,对1100余亩土地进行平整。”康付东说,将利用闲置土地,建设一个小规模的农贸市场和活禽交易市场,搞活村集体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产业兴旺了,环境也要变美。康湾新村围绕村庄美、庭院美、生态美、乡风美目标,提升村庄环境卫生水平。同时,在“美丽庭院”创建中,内塑美丽“小家”,通过一个个庭院的“小美”汇成整体人居环境的“大美”。(记者 杨志挺 文/图)
同乐村:乡村振兴绘新景
孩子们在村里的幼儿园玩耍。
“自从去年承包了大棚种辣椒,一座棚一年净赚一两万元不成问题,我和老伴的生活都有了靠山。”10月29日,青铜峡市邵岗镇同乐村58岁的移民马福宝一边忙着给辣椒施肥一边说。
走进同乐村现代农业种植园,112座大棚整齐划一地排列着,棚内辣椒、西红柿、黄瓜等应季蔬菜长势喜人。为了示范引领,该村把31座温棚委托给宁夏福润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通过手把手传授移民熟练掌握技术后,再将其余大棚交由村民打理。目前,已带动近百户村民务工就业,年人均收入过万元。
“2014年从固原搬迁到这里时,没有土地,移民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活。”马福宝说,如今村里建起了种植和养殖园区,小学、幼儿园、卫生室一应俱全,生产生活条件一年比一年好。
“我们从老家海原搬迁过来五六年了,年年都在西鸽酒庄干活,每年3月底开始一直到11月底,从葡萄出土、抹芽、铲草,再到摘果子,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益,日子过得越来越殷实。”村民王应花说。
依托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主产区优势,该镇搭建移民群众就近务工平台,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酿酒葡萄种植及管护方面的田间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每年帮助该村1200余名移民在家门口实现人均增收2万元。
“两个孩子在同乐小学上学,学校中午还提供营养餐,我们打工和顾家两不误。”村民侯素珍说,现在日子好过了,大家搞文化活动的劲头很足,而且还有专业老师指导,只要把家里安顿好了,就会早早来与大家一起跳广场舞,学手工制作。
截至目前,青铜峡市累计投入3033.13万元,为同乐村建设设施大棚112座、养殖圈棚100栋,栽种经果林795亩,形成了以种养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大格局。累计投资4843万元实施排水排污、道路硬化、住房提升改造等工程,户户通上硬化路,人人住上安全房。
“今年同乐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70万元,人均收入突破9000元。”该村村委会主任李志林说,将采用科学种植技术,引进草莓、连湖西红柿、甘城子苹果等,着力打造集种植业、养殖业、微型加工为主的产业孵化园,让移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再上新台阶。(记者 蒲利宏 文/图)
泾河社区:移民变居民 劳动换幸福
移民在家门口的帮扶车间务工,有了稳定收入。
10月29日,在宁夏巨华运动器材制造有限公司帮扶车间里,纺织工杨彦绒有节奏地踩踏缝纫机,双手一前一后快速推送布料,伴随着清脆的哒哒声,一条笔直均匀的缝线瞬间呈现在眼前。
“每天上午、下午送孩子上学后,就来车间上班。孩子放学的同时,我也下班回家做饭,这样既可以照顾到家人,又能赚到钱,我从居家妇女变成了上班族。”杨彦绒笑着说。她家距车间很近,骑电动车五六分钟就能到。
“十三五”期间,泾源县实施县内劳务移民,杨彦绒一家四口从农村搬迁到泾源县香水镇泾河社区,住进了政府统一修建的楼房。来到新的环境,杨彦绒很快就适应并喜欢上了城里的生活。
“在城里生活,看病、上学方便不说,出门就能找到活干。”让杨彦绒更开心的是,社区工作人员和帮扶单位会定期组织缝纫、刺绣、厨师、电焊工、瓦工等技能培训,帮助移民提升就业能力。
泾河社区是泾源县44个移民安置区中移民数量最多最集中的社区,共安置县内劳务移民837户3610人,占县内移民总人口的20%。为了促进社会融入,社区配套幼儿园、中小学校、医疗服务、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图书阅览室等公共服务机构,常态化开展文体活动,推动“移民”向“居民”转变。
“社区共有劳动力2185人,除去学生外,已实现稳定就业1883人。”泾源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禹广军说,为了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持续致富,社区经常性开展技能培训、举办专场招聘会,并安排公益性岗位,鼓励自主创业。
“结合开展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社区设立劳务工作站,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全程开展就业服务。目前,移民就业率达98%,实现户均就业1.8人。预计年人均收入1.2万多元。”禹广军介绍。
今年,社区争取项目资金,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塑形工程”,更新一系列基础设施,并提升小区绿化水平。建立“社区联合党委+小区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的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实现管到格、落到户,联管联治,共同管理。(记者 剡文鑫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