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不仅是宁夏土地权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最引人关注的焦点,也是宁夏推动“九个重点产业”“十大工程项目”“四大提升行动”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产业的延续,项目的推进,环境的维系……方方面面都牵扯着各地发展,土地权改革中,我区如何有效做好保障用地工作?惟创新者行稳致远——这是连日采访后,记者在基层看见、听见的答案。
青铜峡市西鸽酒庄。得益于当地高效的用地审批流程,企业取得快速发展。
宁夏沃野牧丰农牧股份有限公司挤奶车间。当地自然资源部门上门服务,快速完成公司建设用地审批。
创新机制 优化流程
重点项目用地审批按下“快进键”
土地权改革与自治区目前正在全力推进的用水权改革、排污权改革、山林权改革一样,虽然都意味着摸索和开拓,但通过一次次在机制创新、流程优化、效率提升等方面的突破,其发展路径正日渐清晰。
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的一份数据统计从一个侧面说明土地权改革在全区重大项目及重点产业发展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仅今年以来,全区共高效保障各类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发展用地5.37万亩,其中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3.86万亩,工业项目用地1.06万亩,其他民生项目用地0.45万亩。
■“这样高效的审批服务,我们以前很少碰到”
9月9日,在青铜峡市鸽子山片区,记者乘车顺着蜿蜒山路前往西鸽酒庄,路两侧的葡萄架绵延起伏,葡萄架上待摘的沉甸甸的果实香气令人沉醉。
对宁夏西鸽酒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延涛来说,令他满意的不光是眼前的丰收景象,还有正在建设中的西鸽酒庄二期项目的进度。
该项目是西鸽酒庄为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尝试,依托鸽子山遗址、长城、风电资源及自身葡萄酒产业链条,走出一条“观光农业+文旅融合”的产业经济路子。
通过精简流程、压缩时限、在线审核等措施,不到10天就完成了规划调整申请、地质灾害审查、压覆矿产资源论证、土地预审和规划选址等环节的审核,从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接到报批申请,到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下达农用地转建设用地的批复,这一切仅仅用了8天时间;除去挂牌出让法定天数,企业3天内便取得了国有土地的使用证——这已是西鸽酒庄第二次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区内各级部门在重点产业用地保障上的迅速响应。
“那段时间感觉是一天发一个证,速度太快了。”冯延涛以前做过房地产开发,体会过各类证照办理过程的繁杂。但让他出乎意料的是,企业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后,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在各级部门的“特事特办”下,仅仅用了3天。“这样高效的审批服务,我们以前很少碰到。”冯延涛由衷地说。
对项目批复速度表示满意的并非西鸽酒庄一家。离西鸽酒庄约90公里的吴忠市利通区五里坡奶牛生态养殖基地四期项目现场,宁夏沃野牧丰农牧股份有限公司挤奶车间的转奶盘上,一头头奶牛正在智能化挤奶平台上排着队有序挤奶。
用了一年多时间,该企业建起了占地378亩的标准化奶牛养殖牧场,存栏奶牛约4000头。对沃野牧丰公司来说,企业的最终目标是打造拥有万头存栏奶牛的标准化奶牛养殖牧场。从扩大设计存栏的考量出发,该企业计划在今年10月继续建设存栏6000头奶牛规模的养殖牧场,项目所需的600多亩土地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让沃野牧丰公司总经理马列意外的是,利通区自然资源及农业农村部门获知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解决用地事宜。“工作人员详细解读了用地相关政策,还在最短时间内帮我们办好了建设用地的手续。”马列坦言,相关部门如此高效便捷的审批服务,让他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底气更足了。
■优化土地要素供给“加速度”的背后
“在今年我区印发的《关于2021年土地利用计划配置规则的通知》中就提到,要充分发挥土地利用计划引导调控作用,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用地结构。”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处相关负责人张媛介绍,在全区土地利用配置的年度计划中,将有不低于40%的指标,被安排到“九个重点产业”“十大工程项目”及“四大提升行动”等方面,成为用地需求的重点保障。
西鸽酒庄和沃野牧丰公司所称赞的高效率审批服务,离不开全区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在提升用地审批效率上付出的努力。从2019年开始,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就把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选址意见合并办理,同时开辟了建设项目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凡涉及到“九个重点产业”“十大工程”等重点项目涉及的用地需求,全部即来即办。原先法定的30个工作日审批时限,如今在各项材料齐全、无需补证的前提下,可缩减至10个工作日审查完毕。
“我们捋了一下自治区确定的今年开工的重点项目,其中大部分项目已经完成了用地预审和用地报批。”张媛说,实施台账式销号管理,也是我区自然资源部门保障重点项目用地的一项具体措施。在自治区今年确定重点开工建设的90个大项110个子项目中,目前已批准的69个子项目的用地面积达到了3.08万亩,通过用地预审的24个子项目用地面积达到了5.76万亩。
成就之余,也存在困难。
切实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部分国家级重大项目由于选址需求,确实无法避让占用部分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这类建设项目用地需要报国务院审批。
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张媛提出,在项目立项阶段,自然资源部门会参与和介入,引导项目尽量避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同时,自治区自然资源厅通过加强和各级基层自然资源局的联动,指导后者尽可能提前做好前期的征地、踏勘论证等工作。“我们也在积极提升工作效率,前期流程一旦完成,我们会第一时间上报自然资源部,并派专人进行沟通协调,确保尽快获得用地批复。”张媛说。 (记者 张 唯)
盘活低效闲置土地的“中宁尝试”
从土地权改革推行伊始,中宁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段赟便一直在学习思考中宁县如何创新市场化供地机制。
按照相关土地政策规定,住宅用地使用年限一般为70年,工业用地为50年,商业用地为40年。随着新产业、新业态的不断出现,时限短、节奏快、成本小的用地模式越来越受到中小微企业的青睐。
中宁县是全区创新市场化供地机制的试点县。今年,中宁县自然资源局将辖区中小微企业仔细地“筛”过一遍,从这些企业的用地项目、产业类型、建设需求等方面出发,以盘活增值为目标,向企业负责人宣传弹性年期、土地租赁、租让结合等供地方式,并结合各企业实际情况,为后者量身提供用地政策。
了解到弹性年期后,中宁县宁华工贸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海东算过这样一笔账:企业用地规模约为320亩,以出让20年为限,仅土地出让金一项就能节省400多万元。
“在法定最高出让年限内,我们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将工业用地一次性出让50年的固有方式,拓展为多年期、多方式的弹性年期,不仅有效减轻了企业用地压力,也将‘沉睡’多时的土地资源彻底盘活。”段赟说,目前,中宁县已有7家用地企业选择弹性年期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当423.09亩土地变为企业资产后,中宁县先后实现土地出让收益2427.25万元。
在中宁县省道201南侧、109国道东侧,一处占地面积约36亩的空地上,挖掘机正在轰鸣声中作业。不远处,几名工人正一锹接一锹地用水泥抹平脚下台面。这片荒废了近3年的土地,竣工后将成为一座加油加气站。
宁新实业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崔金齐回忆,2018年,企业以一份机动车检测站的建设申请依法取得该地块的土地使用权。但随着后续发展规划的调整,机动车检测站项目搁浅,这块土地也随之闲置至今。
土地权改革开始后,中宁县政府和自然资源部门主动上门,鼓励企业对该宗土地进行盘活再利用。通过引进项目的方式,将其彻底盘活。“现在正抓紧时间施工,计划今年10月就可以投入使用。”崔金齐说。
位于中宁县丰安南街的原红宝综合批发市场项目建设现场,4宗360多亩的低效土地则是另一番光景。数栋住宅楼正拔地而起,工地现场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
放在半年多以前,宁夏红宝农特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付光利怎么也不会想到,这片被企业闲置多年的4宗土地,可以通过调整土地用途及容积率等方式,再度运转起来。土地“活”了,企业长久以来的资金压力也减轻许多。
“这些批而未供和未利用的闲置土地,既是影响新建项目报批的障碍,也是亟待挖掘的‘富矿’。”段赟说,土地权改革以来,中宁县在详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出台《中宁县批而未供土地处置方案》和《中宁县闲置土地及低效用地处置方案》,为每个闲置低效地块“量身定制”盘活出路,推进低效土地“再开发促增值”。仅通过新上项目一项,便使该县17宗413.62亩批而未供的土地“苏醒”,获得土地资产红利8470.91万元。
截至目前,我区共处置批而未供土地4.32万亩、闲置土地0.69万亩,在强化地方政府节约集约用地主体责任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地提升了当地土地开发利用率。
对于定期深入市县区查看各地土地权改革推进进展的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开发利用处相关负责人冯亮而言,中宁县的这种尝试无疑是值得鼓励和期许的,这也是今年以来,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坚持“亩均论英雄”的用地导向,在全区持续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盘活利用专项行动后的亮点和成果。“组成工作专办的意义就在于,不仅可以深入市县了解创新市场化供地机制的具体情况,还能和基层自然资源部门的同事一起分析原因,查摆问题,积极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同时,中宁县盘活闲置低效用地的做法对全区具有示范借鉴意义。”冯亮说。(记者 张 唯)
中宁县省道201南侧、109国道东侧的一处空地。该县通过引进项目的方式,将这处闲置近3年的土地盘活建设加油加气站。(记者 张唯 摄)
规划“留白”,留足未来发展空间
作为此次自治区“土地权”改革中的一项创新举措,规划“留白”机制是国土空间规划长远目标的“点睛之笔”。
规划“留白”,留的是什么?留下的是更多发展空间。
据介绍,在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安排预留一定比例的建设用地指标,可以为当地未来发展“空”出更多可能。在今年各市县(区)推进的市县(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中,规划“留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这个创新源于《自然资源部支持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意见》。”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处相关负责人张媛告诉记者,诸如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相关项目,在前期选址时还没有确定项目的时候,自然资源部门就会采取规划“留白”,即当项目落地时,会被默认为留够用地指标,从而保证规划的合规性,同时也保障企业能依法依规用地。
“尤其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项目中,当还没确定配套建设用地时,可以把用地所需规模提前留出来,只要企业不占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以及在符合文物保护、风景名胜保护等方面要求下,提前预留的用地就被视为符合规划。”张媛说。
在规划“留白”上,贺兰县土地权改革小组负责人胡耕庸考虑得更加具体。今年以来,贺兰县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从“留白”用地意义、内涵、划定规模、划定方式、用途规定、监督考核等多个方面,尝试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留白”机制。
“目前,我们在即将出台的《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实施细则》中,对规划‘留白’的具体运用进行明确,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使用规划‘留白’指标办理用地审批手续时,暂不做规划调整,不需办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直接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落地机动指标、明确规划用地性质,项目批准后更新数据库。”张媛告诉记者,“留白”机制的通道已经打开,各地符合规定的建设项目都可以通过“留白”机制确保用地指标,从而在重点产业发展用地需求上发挥更大作用。(记者 张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