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水墨画般的美景在隆德渝河上彩绘,水光潋滟、鱼翔浅底、绿草如茵。
渝河穿隆德而过,秀美城乡,见证着隆德芳华巨变。
渝河穿隆德而过,一河清水,滋润着隆德经济发展。
渝河穿隆德而过,源远流长,孕育出隆德文化基因。
铁腕治污现芳华
渝河有南北两源,南源发源于月牙山东北麓,名清凉河;北源发源于古六盘关砦西,名清流河,两条支流汇入三里店水库,终成渝河。自东向西流经隆德县后,渝河进入甘肃省静宁县,汇入葫芦河,最终融入黄河,奔流到海。
曾经,因跨界水污染被列为国务院重点督办环保问题。一时间,臭水河、滥泥河等差评背在渝河身上。
痛定思痛,隆德县实施渝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近年来,聚焦问题、清单管理、源头控制、分段治理、精准施治的思路,截污治污、疏浚净源、生态修复、多元效应、长效管理等一揽子措施上马,一套“治污组合拳”打下来,渝河变成如今芳华清流、岸绿水清的模样。
还渝河“芳华清流”是系统工程。
隆德县在系统综合治污中新建了县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沙塘镇污水并网工程及神林、联财两乡镇污水处理站,实现了渝河沿线城镇建成区所有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一级A标准排放。
污水处理是系统工程中“截污治污”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污水经处理后达到国家一级A类排放标准,最后排入渝河,污水收集率达到100%。”隆德县六盘山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厂长卜文甲介绍。
“我们对渝河全段疏浚整治,三里店水库清淤改造,彻底清理沉积多年的黑臭淤泥;通过平整河床、加固河堤、建设生态护坡和沿河巡检道路等工程措施,有效增加了砾石河床自然曝气面积,提高自然净化能力。”固原市生态环境局隆德分局水生态环境室主任李相保说,通过“河道疏浚”与“水源净化”相结合的方式,隆德县在沿线河道建设壅水坝1座、混凝土溢流堰32道,分段建设人工湿地550亩,种植水生植物,使水流时间从原来的8小时延长到现在的168小时,通过自然曝气和植物吸附降解,达到脱氮除磷、净化水质的效果。
坚持水的问题岸上治、岸上的问题河道治的理念。两岸生态修复同步进行,采取乔灌搭配、分层绿化的方式,建成渝河县城段清流河、清凉河、三里店水库市民休闲公园。对流域内各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流域内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3%,道路、库区、河道绿化覆盖率达到93%。
春暖花开,绵延盘卧在渝河之上的是一条长约43公里的绿带长龙。
经过系统治理,2017年,渝河出境断面稳定达到生态环境部要求的Ⅳ类标准。2018年至2020年,连续3年出境断面水质平均达到Ⅱ类标准。
治理模式和治理经验得到国务院督查表扬,入选全国示范河湖建设名单。渝河,因此成为一条获得国家荣誉的河。
如今,渝河成为隆德人的骄傲。
入伏后的每天下午,游泳爱好者张永平与朋友畅游渝河。问及选择渝河的缘由,答曰:“亲近自然。”渝河的水质变好,渝河的环境变美,大可甩开臂膀,在搏击浪花中亲近自然。
在岸边休息时,土生土长于隆德的张永平闲聊起渝河曾经有臭跑了媳妇的民间故事,现如今这种故事只能当笑话听。刚刚与渝河亲近过的他,只觉得清新凉爽、身心愉悦。
夏日的渝河绿意葱茏、清溪鱼影,蓝天绿水交相辉映,阳光洒在水面波光盈盈。香蒲、鸢尾、菖蒲、水葱、千屈菜等水生植物在河水中婀娜多姿。
“现在,渝河已成为隆德县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环境优美、水质清澈,不仅当地群众非常喜欢,很多外地游客也选择来这里看看走走。”李相保告诉记者。
全新梳妆而来的渝河,给千年的笼竿城带来显山、露水、透绿、见园的新模样。从此,隆德清水绕城、绿树成荫、三季有花。“中国避暑休闲百佳县”“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等文化旅游品牌因此提档升级。
来自银川市的李伟开着房车来避暑,他说:“隆德绿水青山,凉而不湿,最宜避暑。在这里,我远离了高温酷暑,找到了惬意的夏天,享受了悠闲的生活。”
一河清水育产业
渝河流经隆德县,甘甜的河水浇灌出北片草畜、中片川道区冷凉蔬菜、中南片中药材、六盘山阴湿区马铃薯,一路踏浪而歌描绘出特色产业新画卷。
观庄乡万亩马铃薯花海覆盖了山川,微风拂过,白色花朵在绿色海洋中向人频频点头示意,一波又一波。在渝河流域,处处都有这样的山水田园画卷。
老百姓在白绿相间的山川看到希望的“薯光”。“今年观庄乡种植了2万亩马铃薯,为了提高马铃薯产量及种植效益,增加产品附加值,在观庄乡大庄村投资6475.22万元建设占地214亩的六盘山马铃薯高新科技示范园,预计年总产值5.9亿元,新增产值2.5亿元。”观庄乡主要负责人介绍。
一片片马铃薯花是奋斗乡村振兴协奏曲中的小音符,清风吹过,田间地头里奏出一曲曲美妙的奋斗乐章。
黄芩草茎上开着毛茸茸的紫色花,装扮着沙塘镇山野。“隆德县海拔高、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有着30多年中药材种植历史,素有‘高原绿岛、天然药库’之美称。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27万亩,中药材年产量2.1万吨,产值3.8亿元。”隆德县科技服务中心技术人员赵三洲说。
渝河保障流域内5万亩基本农田的灌溉,尤其是2万亩冷凉蔬菜、2万亩中药材特色农业的灌溉,对促进渝河流域建成“生态循环现代农业示范区”,助推结构调整和脱贫致富产业提档升级有助推作用,体现了“治水”与“用水”的和谐统一,也构建了渝河流域多元化、多功能的生态环境系统。
渝河岸边工业兴
宁夏隆德浩德纸业包装有限公司是2014年招商引进的闽籍企业,是固原市第一家纸业包装生产企业,也是第一家自动化高技术含量的生产企业。主要生产纸板、纸箱、彩盒、纸盒和礼品袋等产品,年产各种纸板、纸箱1800万平方米,产品主要销往宁夏、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区。
在残疾人车间,技术工人娴熟地操练机器,大捆棕色包装箱从车间向外转运输送,秩序井然。康亚东主要负责纸箱的手工包装,他从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进入浩德纸业后,他以吃苦耐劳的精神获得公司的认可。
“我们在加快发展隆德工农业、推动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同时,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增加就业岗位,解决残疾人、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公司总经理李爱霞说,从福建来到隆德,觉得这里环境好,夏天适合避暑,冬天有暖气,已经喜欢上隆德这个地方。
坐落于渝河之畔的六盘山工业园区已成为隆德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园区正在建设成为中药产业的核心区、工业发展的聚集区、转移就业的示范区,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菌菇、五谷香醋、小杂粮、胡麻油、水晶粉、土豆粉丝方便面……琳琅满目的农副加工产品,摆满了隆德县六盘山工业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展厅。
宁夏兴宇绿色粗粮加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正在生产小磨胡麻油。电动机器带着石磨不停旋转,炒熟的胡麻在石磨的碾压下变成热乎乎的油粕,加水搅拌后,上蒸笼再次蒸熟,包成坨进行压榨,清澈的胡麻油顺着管道流淌下来,瞬间浓郁芳香。这里的工人大多来自周边农村地区。
距离工业园区不远的沙塘镇清泉村,是隆德县实施移民致富提升行动的一个缩影。走进位于村口的杜彩霞老人家,干净整洁的小院显得格外温馨。回首过去,“崎岖的山路、缺水的困境,都成为遥远记忆。如今,子女都已成家住在城里。”杜彩霞感叹道,感觉现在的生活比城里还好,她和老伴儿除了带小孙子,得空还能就近在六盘山工业园区的一家粉丝厂打工,补贴家用。搬迁到渝河之畔,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态移民实现致富产业全覆盖,移民户户均至少1人稳定就业。
文韵厚重笼竿城
山水为表,文化为里。
千年间,从六盘山西麓源远流长的渝河,滋润着笼竿城,孕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数千年的先民文化,两千多年的丝路文明。
走过渝河,透过古老的城墙,笼竿城映入眼帘。
隆德书院、老巷子、文化馆、魏氏砖雕、杨氏泥塑等是专属于隆德的文化符号,也是窥探其厚重文化的最佳视角。
隆德素有“书法之乡”的美誉,翰墨奇香是隆德独特的芳香,一笔笔优美的线条将隆德的文化气质书写得淋漓尽致。隆德自古秉承“穷不丢书”“耕读传家”的传统,奇才辈出、墨迹众多。“仅清代乾隆至民国时期,就有张维岳、张文源、雒象屏、雒达、雒玉麟、张蔚儒等丹青妙手,其中雒达是宁夏唯一的齐派嫡传弟子。”隆德县博物馆副馆长高科指着一卷卷书法作品说道。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隆德人内心愈发奋勇求进,这座书法之乡笔酣墨正浓。书院中的书法作品集成,文化馆中各类墨迹珍藏,从一横一竖的幻想中寻求用笔的力度,从篆书到草书的视觉变化中感受文字的美妙。如今的隆德,写一手好字越来越成为人生必须具备的文化修养。
老巷子,既是乡情的寄托,也是文化的归宿。47岁的杨国权从小生活在老巷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乡情剪纸”工作室,他的手工剪纸吸引了很多游客,吃上“旅游饭”的他也在积极传承传统文化。
触摸凹凸不平的古城墙,感知岁月的痕迹。青瓦灰墙、斑驳嶙峋,刻有雕花的屋檐,映衬着十里人家;惟妙惟肖的京剧脸谱掩映在绿色的青苔下,微风吹过,酒旗飘飘,路边的市井叫卖,独添一抹人间烟火。
以工匠精神在青砖之上雕琢,制作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是魏氏砖雕传承人的初心。在凤岭乡于河村,魏氏砖雕传承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2014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有第四代和第五代传承人。第四代传承人卜文俊于2018年被评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砖雕文化很深沉,有悠远的历史。这个行业非常辛苦,要传承砖雕技艺,秉承砖雕博大的精神,需要吃苦耐劳的品质,需要悟性,最重要的是要爱这个行业,通过不断学习将其发扬光大。”卜文俊讲自己制作砖雕的感想,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是他的态度。
2017年,固原市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建成固原砖雕(魏氏砖雕)传承保护基地。
古老的城墙,追寻文化的印迹。笔墨纸砚间,雕篆说唱中,潺潺流水中,渝河日夜奔流,孕育出笼竿城文韵厚重、古朴深邃的内在气质。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渝河芳华,是一河清流,是一条风景线,是一条经济带,是一条文化链。(记者 何耐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