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下发,各地也针对实际情况推出了地方版的细则。比如北京,强调“疏堵结合”,“合理适度使用各类智能电子设备”,“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版”的细则,还要求“合理设置校内统一集中保管学生手机的必要设施设备”。显然,智能手机深入人们生活的今天,想要将学生与手机完全隔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学生与手机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够取得他们之间的平衡呢?
观点一
禁止学生带手机需果断坚决
刘沛昊
首先要说一句,禁止学生上学带手机,不接受任何理由的反驳。手机是个很魔性的东西,很容易让人着迷,且不说缺乏自律的孩子,就算是成年人也很难抵抗它的诱惑。上学玩、走路玩、吃饭玩、睡觉玩……如今,中小学生沉迷手机现象屡见不鲜,给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巨大压力,也让家长头疼不已,这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性难题。如今,各种社交软件和丰富的手机游戏,都极易让孩子沉迷其中,不仅消耗着他们的精力,也干扰了学校的日常教学。
不少孩子沉浸在虚拟世界中无法专注学习,成绩下降,睡眠不好,上课打盹,甚至因追求高档手机产生攀比心态,更有甚者因父母劝阻而导致亲子关系恶化,可以说,手机对于未成年人来讲就是一颗“毒苹果”。此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带手机入校,这无疑是个好政策。
事实上,手机并非是学生必不可少的物品,查单词有电子词典,和家人联系有电话手表,线上布置作业可在家长手机上完成,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下,“没收”孩子手机要果断坚决,只有主动帮孩子摆脱手机的诱惑,他们才能将心思用在学业上。
观点二
手机也可以是学生的好伙伴
吴戈
如果使用得当,手机也并非“洪水猛兽”。
在生活上,手机可以让家长在必要的时候联系到孩子,这个功能可以说是家长为孩子配置手机的“刚性需求”,这样的联系也能给一些顽皮的孩子加上一道“紧箍咒”约束他们的行为;同时,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来说,虽然在现实中沉默寡言,但在虚拟网络的世界里,他们也能通过群聊和适当的游戏,增加同学之间的互动,结交更多的朋友;再者就是新增了一条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通道,让教学信息能及时传达到学生之中,也能让学生的意见及时反馈给老师。
在学习上,学生可以用手机浏览新闻,了解天下大事,开拓眼界,而且随着各种学习软件的出现,学生们也能利用手机,进行背单词、查难题等学习活动,再加上经历疫情影响后,线上教学得到大力发展,相对传统现实讲解,手机更是成为了上网课的必要工具。而这些对学生学习都有一定帮助。说白了,手机就是一个能压缩学习生活时间和空间成本的工具,只要使用得当,就能成为学生的好伙伴。
观点三
器欲尽其能,必先得其法
刘薇
手机、平板之类,说到底只是工具。可以用它们打游戏,自然也可以用来学习,甚至效率更高,也或许更可依赖。
既然已经一刀切式地禁止手机入校园,那说明这把双刃剑,是时候入鞘了。因为大多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控制不住自己对手机的依赖。原因?尽管我们视之为洪水猛兽,却没教会孩子们不能沉迷于手机,没教会他们把手机当学习工具。在我们鞭长莫及的地方,他们总有办法大玩特玩。
其实一些成年人也没好到哪里去。有的中青年沉迷手机耽误工作,有的老人也总是每天“机不离身”,什么乱七八糟的信息都看,看了还都相信。怎能只怪孩子不自律啊?我们回不到那个只有黑板和纸书的年代了。现在的孩子们注定将终生与手机为伴,除非又发明出新玩意儿来替代它。
器欲尽其能,必先得其法。对错,不在乎手机,在于使用。帮助孩子正确使用手机是一门必修课,未来他们走上社会,面对更新的事物时,才可能正确驾驭、合理使用。
当然,方法未必只有“收”和“禁”,也不是说要全面开放手机,让所有孩子都能接触。必须坚持管教结合方能化危为机。至少让自律性强的学生保留手机吧,有时候生活、学习真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