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六盘山下,寒气逼人,泾源县泉祥户外纺织用品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百余台缝纫机的声音此起彼伏,缝纫工们有序忙碌,奏响了这个季节最动听的乡村振兴曲。
马玉兰坐在缝纫机前,双脚有规律地踩动踏板,伴随着缝纫机“哒哒”声,一个个腰包经她的手缝制成形。从家庭妇女到产业工人,马玉兰实现华丽转身,每月4000多元的工资,成为家庭主要收入。
特种机操作工马爱莲,老家在黄花乡华亭村,原来在家里务农带孩子。一年前,马爱莲应聘到纺织公司工作,经过技能培训上岗后,马爱莲边工作边钻研技术。短短半年,马爱莲从一名普通缝纫工成长为公司里为数不多的特种工。
“月收入4000元至5700元,除去房租和一家人生活开支外,一年还能存2万多元。”马爱莲有了稳定工作,在县城租住下来,又把孩子从乡下接到城里上学。
“4个纺织车间,日常用工400多人,高峰期用工1000多人。”该公司总经理黄水海介绍,一年生产200多万个背包,全部出口。“公司订单一个接着一个,产品供不应求。”黄水海看中泾源县劳动力资源优势,于2019年将车间从福建省厦门市迁到泾源县,采取订单的方式,生产户外用品。
黄水海在建生产车间的同时,成立产品研发基地和技能培训基地,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产业工人和创业者转变。
“培训一名熟练工,需要一年多时间,投入成本高。”黄水海介绍,到泾源创办企业后,从技术到人员,一切从零开始。经过2年多人员和技能积淀,公司根据工人数量和技术水平,不断调整订单数量,加速资金回笼,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
根据岗位和技能水平,黄水海对职工采取基本工资、稳岗补贴、超产奖励、培训提拔的差异化管理办法,从一线员工中选贤任能,促进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本土化,不断增强职工主人公意识和归属感。
在泾源县,像泉祥户外纺织用品公司这样的劳动密集型车间有34家,可提供岗位2000多个。为了稳定就业、促进增收,泾源县积极开展劳动技能提升培训,主动与县内外用工企业对接,筛选适合岗位,拓宽就业渠道。并开展“点对点一站式”输送,提高劳务产业组织化程度。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依托扶贫车间、产业园区、交通水利等重大项目带动,引导城乡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泾源县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马海成说。泾源县有农村劳动力4.4万多人,除从事养殖、种植和旅游的人外,通过有组织输送、劳务经纪人带动、公益性岗位安置、扶贫车间吸纳、重点项目带动、群众自发转移就业等方式,全年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2.2万人,实现工资收入5亿元。
同时,泾源县积极落实中小微企业稳岗返还、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开发购买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符合岗位条件的距离退休不足5年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退役军人、有劳动能力及就业意愿的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通过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培育创业实体、创造新岗位,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记者 剡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