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过后盼大雪,小寒过后惦记大寒,女儿现在可在意节气日了。”1月19日,银川的哈女士又备了一个红包,准备次日大寒发给女儿。今年是哈女士为女儿发节气红包的第六个年头,截至目前已发了100多次、累计金额1万多元,为的就是通过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让女儿记住二十四节气,重视传统文化。
“春分快乐!”“立夏快乐!”“秋分快乐!”“冬至快乐!”……哈女士是从2016年女儿到武汉上大学起给她发节气红包的,根据二十四节气,一年发24次,每次发100元。哈女士说,几年来,除了清明节只发红包不写祝福语外,其他节气都要写上祝福节气快乐的话。
“以前基本上不会在意什么节气到了,有什么意义,现在经过妈妈提醒,会在意一些。比如,立冬了会提醒加衣服,冬至记得吃饺子之类的。”哈女士的女儿——@郝胖妞说起自己在武汉上学的这几年,妈妈的节气红包是她最难忘的记忆,因为南方四季不是很分明,节气变化没有北方明显,往往红包来了才会意识到又到了某个节气。收到红包后,她会郑重回复“蟹蟹麻麻”(谢谢妈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开心、暖心。“北方人一般不用语言表达关心,所以我和我妈也不怎么打电话,这种发红包的方式虽然有点俗,但也是最直接表达关心的方法。”@郝胖妞认为,节气红包不仅增进了母女感情,也会因为节气让她更在意一些习俗。
现在@郝胖妞已大学毕业,但哈女士还在坚持给女儿发节气红包,这已成为她的习惯,也成了母女之间特别的纪念和交流方式。“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独有的,是真正的传统农耕文化产物,作为中国人一定要知道。我就是想让孩子多些传统文化储备。”哈女士说。
在哈女士的影响下,她身边几位妈妈也在给远在外地上学的孩子发节气红包,让孩子好奇之余,顺便记住二十四节气。(记者 何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