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验让观众看到声音。
不久前,由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办的第四届全国科学实验展演汇演活动在线上举行,经过激烈角逐,宁夏选派的3支代表队共斩获3个奖项,其中,宁夏科技馆展演项目《寻迹声音》成功入围总决赛,并荣获二等奖,取得了宁夏代表队参赛历史最好成绩。
A 小观众也是指导老师
“小朋友们,现在我们要开始播放音乐了,大家注意观察声音到底长什么样!”在一堂面对青少年开展的主题科普活动上,宁夏科技馆科普辅导员田甜和同事一起,利用材料、设备,展示声音的样子。现场的小观众们积极互动,跟随辅导员探索现象背后的奥秘,学习有趣的物理知识。
像这样的实验,经常会在宁夏科技馆里进行。也正是有了平时的积累和研究,才让《寻迹声音》在本次比赛上,能够取得二等奖的好成绩,实现了宁夏代表队参赛历史最好成绩的突破。
“科学实验展演汇演是全国科技活动周重大示范活动之一,旨在向全社会广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展示科学魅力。自治区科技厅高度重视此次赛事,赛前就精心组织开展了全区科学实验展演汇演预赛,我们和另外两支代表队,是从60支参赛队中选拔出来代表宁夏参加全国总决赛的。”宁夏科技馆展览教育部部长魏蓓介绍说。
作为《寻迹声音》的主创成员之一,田甜对于这次筹备比赛的过程,很有感触。“其实早在两年前,我们就开始为这个比赛做准备了,后来因为疫情,赛事暂停,我们就将和声音有关的实验放在科技馆里进行,让小观众们先来观看,所以他们也是我们这次比赛的‘指导老师’。”
B 三个实验让观众看到声音
“大自然有很多声音,我们听得见却看不见,怎么能让观众看到声音,这是我们这次设计参赛作品的目的。”魏蓓介绍说,经过反复的讨论,展演设计团队最终确定用放大法和实验法设计三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是用跳动的小球让观众看到声音。田甜解释说,在团队特殊设计的一个密封设备上放着几个小球,当音乐从神秘盒子里播放出来时,小球就会随着节奏跳动。“音乐强弱影响喇叭的振幅,从而影响小球的跳动幅度,用这样直观的设计,观众就可以看到声音的变化。”
第二个实验是用透明的亚克力管和一个喇叭为道具完成的,随着音乐的播放,声音从亚克力管的一端进入形成入射声波,声音到管尾时,形成反射声波,两个声波相互叠加就会形成声柱波,观众可以看到原来声波是有形状的。
第三个实验也是这次展演上最大的亮点。实验使用了一个大号的纸筒,纸筒前端绷上了气球,气球上粘了一块小的平面镜,打开激光灯,激光会通过平面镜反射至展示的白板上,在没有播放声音时,白板上是一个点,等打开一段音乐后,声波则会让纸筒前端发生震动,气球随之带动平面镜发生震动,此时激光通过反射就会随着频率的不同,在白板上“画”出一幅声音的图画来,让声音像是一个画笔,给自己画了一幅自画像。
“三个展演环节共同构成了《寻迹声音》这个作品,让观众从不同角度看到声音。”魏蓓说。
C 创新形式进行趣味科普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能有好作品取得好成绩,离不开平时的积累。宁夏科技馆在趣味科普方面,一直在创新形式,进行各种尝试。
对此,魏蓓介绍说,近几年,宁夏科技馆充分整合优化科普场馆资源,不断开拓科普形式。“比如,我们通过科学家精神主题展览、科学家精神宣讲、科学家精神舞台剧等活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导青少年传承勇于创新、爱国奉献的高尚品格。”魏蓓介绍道,在培养创新素养上,馆内围绕中秋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创新推出“科普+”系列活动,开展“天宫课堂”宁夏分课堂、科技馆奇妙夜、“我和妈妈学科学”等特色主题活动;同时还组建强国少年小分队、红领巾讲解团等科普实践体验活动,让更多青少年能够走进科技馆,实践讲解,深入了解科学知识。
“我们还常态化举办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等科普活动赛事,通过多种形式,为我区青少年搭建综合素质和时代风采展示平台,增强他们的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魏蓓说,如今,宁夏科技馆采取“互联网”的模式,借助公众号、抖音视频号等网络平台,直播云游科技馆,最大范围实现科普活动资源共享,“这些努力对于全民科普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记者 王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