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后,偷拍行为增多。据公开报道,近期,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地铁场所均有违法偷拍被抓的案件发生。记者调查发现,偷拍设备及偷拍视频在网上贩卖较为活跃,一条针对偷拍的黑色产业链已然形成。(7月18日《法治日报》)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偷拍泛滥成灾,酒店、美容院,甚至服装店的更衣室,都可能是偷窥偷拍的“生产车间”。偷拍偷窥经过这些年的畸形成长,已发育成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产业链。有专门负责偷拍偷窥的,有传播及贩卖图像音频的,始作俑者是那些制作销售窃听窃照设备的。对此,全国公安机关网安部门深入推进打击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断源”行动和打击偷拍偷窥“扫雷”行动,依法严打非法生产、安装、控制网络摄像头等窃听窃照器材及偷拍偷窥违法犯罪。深挖非法生产、销售窃听窃照专用器材团伙线索,全力追溯器材生产来源,重拳打击器材非法生产和组装窝点,从源头上堵源断供,就打在了“七寸”上。
这一黑灰产业的源头,是那些唾手可得的针孔摄像头。该“神器”在市场上泛滥,为偷拍行为提供了技术便利,这是偷拍事件频发的前提条件。针孔摄像头本来属于国家专控产品,制造和贩卖明显属于违法行为,但实际上,各种微摄像头并不难买到。在某电商平台,记者以“微型”“针像头”“伪装像头”进行搜索,找到数十家售卖针孔摄像头的网店,售卖的针孔摄像头各式各样。这些网店介绍,针孔摄像头能够伪装于各种物品中,如插线板、保温瓶、车钥匙、加湿器、洗发水等。在一些平台或社交媒体,更小更实用、无光夜视、不发光不发声、想装哪儿就装哪儿、没网也可实时监控等教唆性推销语充屏。近几年打击偷拍偷窥黑产几乎没有停步,但专项打击并未让制售者绝迹,总是风头一过,又死灰复燃。这说明,市场监管存在漏洞,平台企业未尽主体责任。
偷拍黑灰产属于沉疴痼疾,铲除其滋生土壤需要张法重处。对偷拍黑色产业链上非法生产、销售器材,需要发挥刑法的强制力和威慑力。在持续打击的背景下,仍有部分人抱着侥幸心理,明知故犯、铤而走险,个中或许有多种原因,但违法成本过低的因素不容忽视。生产制造或销售偷拍设备,涉嫌非法生产、销售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但在司法实践中,真正以非法生产、销售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定罪的情况并不多见。因为,本罪原旨主要指间谍行为,客观要件强调“造成严重后果”,导致制售偷拍器材游离刑法之外,多以行政处罚了之。鉴于目前针孔摄像头生产与销售失控、偷拍行为泛滥,应进一步完善相关司法解释和界定,通过指导性案例、典型案例来明确法律适用标准,为针孔摄像头非法生产、销售行为定罪提供明确法源。
开展常态化治理,还应进一步细化市场监管和平台企业责任,这是摁住非法制售,截断偷拍偷窥器材供给的关键节点。平台受理举报,只是对被举报商品进行下架处理,往往该店铺还能正常营业,其他针孔摄像头仍可以正常售卖。有商家称,都是用小号注册,就算被举报下架封店,仍可用其他账号再开网店营业。这说明,平台监管只是虚晃一枪,并未动真格。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增加违法成本加以纠治。入驻商户如非法销售针孔摄像头,达到一定数量或一定金额,应以非法经营等罪名入刑,在法律范围内高限处罚,同时平台有必要承担连带法律责任。
显而易见,对偷拍黑产的监管执法和高压打击,需要形成常态化治理机制,盯住“源头”发力,压实各方责任,让不法分子付出应有的沉重代价。(宁夏新闻网特约评论员 张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