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区高素质农民职称评审工作推进会在石嘴山市惠农区举行。会上为石嘴山市首批获评高、中、初级职称的19名高素质农民每人分别发放6000元、3000元、2000元奖补资金,并颁发了职称证书。2021年,在石嘴山市开展试点工作以来,有3名农民获评“农民高级农艺师”、12名农民获评“农民农艺师”、30名农民获评“农民助理农艺师”。
评上职称的农民拿到奖补资金。
农民也能评职称,获得国家专业领域职称认定,这件新鲜事在全区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
“为农民评职称,是对农民职业尊严的认可。让我们感受到,农民也可以成为既体面又有前途的职业。”7月5日,惠农区庙台乡东永固村党支部书记张健说。
今年以来,石嘴山市在全区率先试点高素质农民职称评审工作,选拔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土专家”“田秀才”,为推动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标志着农民职称评审工作在宁夏迈出了第一步。
“职称评到了我们的心坎上”
“这个枝蔓长得太旺盛了,最下面的瓜可能会长得畸形,质量不高还会影响其他瓜吸收养分,要直接掐掉,8片叶子到12片叶子间长的瓜最好。”7月4日,在新品种“美都麒麟”瓜棚里,平罗县盈丰植保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全国十佳农民”蒋洪波正在给工人进行指导。
今年年初,在石嘴山市高素质农民职称评审会现场,蒋洪波领到了职称证书。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蒋洪波仍然很激动,他说:“没想到农民也能评职称,评到了我们的心坎上。更加鼓励我带领乡亲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2017年,蒋洪波顺应平罗县智慧农业及生态观光农业发展需要,流转土地336亩,新建高标准蔬菜钢架温棚98座,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日光温室蔬菜种植近2000亩,辐射4500多户,近万名农民通过发展蔬菜种植实现增收致富。
同时,蒋洪波不断加强学习,多次参加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化、系统化培训,并到外地参观、考察、参加农博会等,将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高标准、无公害外销番茄示范基地和石嘴山市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高标准设施温棚113座。秉持着“致富不忘乡亲”的理念,他将自己研究的技术和新模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农户,辐射带动全县四镇五乡3600户农户发展种植优质外销越夏番茄,带动周边农户连片种植越夏番茄1.6万亩,并成功注册了“盈夏红”越夏番茄商标。直接带动农户3200多户,涉及9000多人;间接带动农户4500多户,涉及1万多人;安排就业人口2000多人。
如今,合作社通过引进农业物联网水肥智能一体化技术,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走出了一条“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引领当地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蒋洪波在大棚查看葡萄生长情况。
“农把式”成了“香饽饽”
此次自治区高素质农民参加职称评审不受学历、专业、论文、学科等限制,按照农作物蔬菜类、经济林果类、畜禽养殖类、水产养殖类、农产品加工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类等六大类分别设置评价标准,重点考察业绩贡献、经济社会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
“选育人才和种庄稼是一个道理。开展高素质农民职称评审实质上是选拔一批优秀的农民作为‘种子选手’,就像种庄稼需要育种、保墒、施肥、灌水一样,通过科学培育、精心照料,不断促使其发芽、开花、结果,等到秋季的时候,这一茬‘庄稼’就会‘五谷丰登粮满仓’。”自治区人社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苏海峰说。
在惠农区庙台乡东永固村枸杞展示中心,醒目地镌刻着“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乡村强。”村党支部书记张健告诉记者,这句话引领着自己的人生方向。
2016年,由于父母身体原因,张健辞去了国有企业高薪工作,回到了家乡。当时,很多村民外出务工,乡村产业发展没有竞争优势。一个想法在他心里萌生:在家门口发展符合村里实际的特色农业,把外出务工的人吸引回来,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致富。说干就干,张健成立了惠农区磊鑫黑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有了创业的方向,但作为枸杞种植的“门外汉”,到底该从哪里突破呢?思来想去,张健决定加强学习,成为枸杞产业的行家里手。他参加了高素质农民枸杞生产种植培训班,又先后参加了“宁夏优秀实用人才”和“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等多个培训班。同时,积极与宁夏枸杞研究所、宁夏大学、中农硒科富硒农业等科研单位紧密联系协作,就枸杞在标准化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农机农艺融合、富硒枸杞种植、宁杞1号提纯复壮及试验示范推广等方面进行合作,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掌握了枸杞种植、加工、销售、电商等知识,慢慢成长为枸杞种植能手。
张健驾驶农用车在枸杞地里忙碌。
刚回到村里时,乡亲们都不理解张健的想法。“不当高管是不是在外面犯了啥错误?”但通过吃苦耐劳和勤奋学习,他逐渐得到了全村人的认可。
为了解决枸杞产业发展人才短缺的问题,张健成立了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引进技术能手2人、大学生6人,实施自治区人才项目1个、科技项目4个,让乡村产业插上科技翅膀。现在的张健拥有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承担自治区科技特派员专项2个。2019年,张健被授予自治区创业之星、石嘴山市高级职业农民;2020年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全国林草乡土专家”。今年年初,通过高素质农民职称专家评审,张健被评为农民农艺师。
张健告诉记者,农民评职称,打破了大家对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干一年”的传统认知。让更多的农村“土专家”“田秀才”拥有专业技术身份,是对人才价值的标注和肯定,也进一步激发了人才发展的内生驱动力,为乡村振兴集聚了人气。伴随着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的不断壮大,单一的“种地难题”有望得到缓解,科技让乡村振兴之路会越走越宽。
选好服务“三农”金种子
“农民职称评审跟其他职称评审大不一样。”高素质农民职称评审专家小组成员、石嘴山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樊海军告诉记者。
石嘴山市高素质农民职称评审委员会抽取熟悉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副高级及以上农业、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评委。明确以评审委员会为评审主体,初级职称采取业绩认定、综合评议相结合的评审方式,中、高级职称采取业绩认定、专业技术答辩和综合评议相结合的评审方式,突出实绩、实效、实用。明确评审程序,申报推荐、评审评定、公示颁证严格执行《宁夏回族自治区职称评审管理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职称评审工作操作规程》。明确答辩内容,评议组围绕参评人员农业生产经营、产业发展、产业技术等方面,对每个参评人员有针对性地提出3个问题,切实提高评定结果的科学性和公信力。在业绩认定和带动作用方面,评审组下村进组、进大棚、钻羊圈,实地调查,听取农民意见,确保各审查环节科学精准。
评审组到养殖圈棚里考察申报人员的经营情况。
为了选好服务“三农”的金种子,石嘴山市在试点过程中创新评审方式,破除“唯学历”“唯论文”“唯奖项”等倾向,注重参评人员的业绩和技能,针对生产型、经营型、技能型、服务型等不同人才特点,量身制定符合区域特点、符合产业特色、符合发展特征的评审细则、评审流程和评审方法;尝试专家评审、理论考试、实践操作、现场观摩、实绩考核、群众打分等多种模式,实现定性与定量评审的有机融合,努力为全区高素质农民人才评价工作蹚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样板。
石嘴山市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人社局、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职称评审工作相关人员为成员的高素质农民职称评审试点工作协调小组。多次深入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调查摸底、走访宣传、征询意见建议。重点围绕“谁能评、啥标准、怎么评、谁来评”,制定了《石嘴山市高素质农民职称评审试点工作方案》,建立了符合高素质农民特点的评价标准和评审程序。推行“阳光评审”,实行政策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评前和评后公示,并邀请纪检监察机关和新闻媒体参与监督,确保评审工作公平公正,在“阳光”下进行。
“开展高素质农民职称评审,为新农民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搭建了平台。作为一名专业技术农民,今后我将更好地发挥带头作用,用实际行动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张健信心满满地说。(记者 谢薇 李良 文/图)
记者手记
让高素质农民为乡村振兴发挥光和热
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我国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谋求发展,各地出现了不少“空心村”“老人村”,农村人口急剧减少,人才大量流失。乡村振兴为谁振兴?谁来振兴?如何振兴?这样的现实问题就不可避免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人才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爱农村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而鼓励和支持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农民留在乡村、返回乡村,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高素质农民职称评审认定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作为全区试点高素质农民职称评审工作的城市,石嘴山市紧贴农业高质量发展实际,在探索农民职称评审工作中因地制宜,量身制定符合区域特点、符合产业特色、符合发展特征的评审细则、评审流程和评审方法;尝试专家评审、理论考试、实践操作、现场观摩、实绩考核、群众打分等多种模式,实现定性与定量评审的有机融合。真正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带动产业发展、创新乡村治理、促进增收致富的“农把式”“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评审出来,让获得职称的农民成为生产的能手、致富的能人、文明的“火种”。同时,对获得职称的高素质农民纳入“七个优先”的政策支持,进一步拓宽了农业从业者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激励他们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能力,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振兴乡村。
据了解,今年在石嘴山市开展高素质农民职称评审试点的基础上,自治区将在五市全面铺开高素质农民职称评审工作。这为激发乡土人才职业荣誉感,进一步挖掘与保留农村各类人才,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发展,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将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记者 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