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爱上用耳朵“读”网络小说
一本热门的网络小说,除了在首发网站上连载,还能出现在什么地方?是编辑出版进入书店的货架,还是被某家影视公司购买版权改编成影视剧,又或是这本小说的真爱粉们给小说出一堆同人图或者同人文?在现在的年轻人圈子里,网络广播剧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通讯员 何初蕾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用耳朵“读”小说,只因为配音声音好听吗?
正在南京就读的大二学生晓丽(化名)就是一位资深网络广播剧爱好者。手头上做着功课,耳机里播放着广播剧,这是晓丽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一部好听的广播剧,成为她做作业时的标配。“一部广播剧完全购买下来不过一杯奶茶钱,还可以反复听,算是可以接受的知识付费内容。”
网络广播剧依托于内容丰富的网络小说、漫画,经过配音演员的演绎,改编为剧本,通过音乐、音效等多种方式营造场景氛围,打造戏剧效果。一部优秀的广播剧作品,甚至能够带火一本本来人气并不高的原著小说。网络广播剧的流行也使得一批曾经在幕后默默无闻的配音演员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
对于晓丽而言正是如此,多年听广播剧的经验使她对广播剧演员如数家珍,“你随便挑一部热门剧,我都能听出来是谁配音的。”作为广播剧的灵魂核心,配音演员成为影响一部广播剧质量的关键部分,这名配音演员的音色、发音方式是否与角色相符,情绪演绎得到不到位,这群广播剧爱好者的耳朵判断力可不比影视剧爱好者们的眼力弱,也因此,有不少年轻人已经从“我喜欢某部广播剧某个角色”转移成为“我喜欢某位配音演员。”
在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师马彧看来,这种对配音演员的追捧在某种程度上和追星有一定的相似度,“追星也分很多种,比如喜欢虚拟偶像的,喜欢演员艺人的,还有喜欢学术网红的,这些都是追星。从情感需求层面来看,推崇一名优秀的配音演员也是在应和偶像崇拜的精神需求。”不过马彧同样认为,对配音者的推崇和我们常说的追艺人偶像还有所不同,“对爱豆的热捧可能出于满足自我情感需求的投射和情绪价值的实现。对配音演员的追捧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他业务水平能力的认可,配音演员吸引人的就是声音表现力嘛,他们所能提供的情绪价值是有限的,所以也不太容易出现偶像狂热。”
除此之外,广播剧会深受年轻人喜爱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原因,那就是陪伴感。广播剧只用听,不用专心看,能同时兼顾做别的事,这种性质使得广播剧应用的场景边界非常大。马彧同样也是一位资深的播客爱好者,平日里也有听各种电台的习惯,在她看来,广播剧、播客这类声音节目具有很强的陪伴性质,“和视频或传统的文图不同,音频的陪伴性质目前看来很难被取代,看书或者看视频时,要么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要么需要视觉听觉同时使用。可是音频产品既不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也不需要你保持视觉的集中,所以在开车、做家务等等时候,大家就很愿意听个广播剧来消闲。”
在线音频拓展阅读空间,“耳朵经济”潜力有多大?
除了网络广播剧外,有声读物、评书相声、知识课堂等价格更高一些的音频产品也成为日常消费中的一个部分。这些以声“夺”人的耳朵经济也在近几年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在线音频受到人们的青睐,经济价值也稳步攀升,耳朵经济有效补足了长视频、文图之外的消费场景,并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从早晨起床时的新闻广播到睡前的助眠音频,耳朵经济的市场潜力不容小觑。
对于小说而言,广播剧和有声书无疑是阅读的延伸,依托小说为核心的影视产业融合趋势同样也非常值得关注。一部网络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游戏作品、舞台剧,推出有声书或广播剧,“一鱼多吃”已成业界常态。音频产品内容的丰富也是吸引用户的地方,马彧从一个播客用户的身份来说,“现在播客吸引我的最主要的点就在于内容生产,既有广度,也有深度,一方面优秀配音演员的演绎能让人听起来舒服,另一方面优质的内容也能满足我的学习、娱乐需求。”
在谈及耳朵经济的蓬勃时,马彧也回忆起了自己儿时看影视剧的体验,“我们小时候看外国电影,都有配音,比如说丁建华、童自荣这些配音演员,我们听到他们的声音也是相当兴奋的,这是声音的艺术,我也很希望这一轮声音产业的勃兴能够让声音艺术再度回归大众视野。”
当前,网络广播剧已经从专注做剧本本身向衍生物制作、声音舞台剧等多方面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关注到了配音行业的发展,晓丽也在学业之余报了个配音培训班,尝试学习基础的配音技巧。
目前,音频消费市场虽然大,但配音演员生产、培训、拓展还处在起步阶段。比如说声音舞台剧这种在国内尚属非常新的舞台剧形式,并不被很多人看好。马彧认为,在当前极为壮大的音频消费市场中,广播剧只是其中很小一个部分,因为广播剧依托于网络小说,其受众尤其以年轻的学生为主,虽然具有消费力,但规模总归有限,要在广播剧的基础上扩展出舞台剧恐怕并不容易。而就当前的声音舞台剧呈现来看,也并没有非常值得称道的地方。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播客生态日趋繁荣,背靠优质精品IP的音频产品,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