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患者的“生命线”——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疫情期间就医需求 小学生追“星”要签名照被骗四万八 当地警方已介入 上海金山政务服务场所逐步恢复服务 安徽黄山调查发现大型真菌421种 5月21日15时至22日15时,北京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94例 “银发族”渐成房车自驾游主力军:住在大自然里享受生活 108岁病人顺利出院,瑞金医院卢湾分院已收治10位百岁老人 上海疫情防控一线:老年志愿者“描绘”最美夕阳红 西南大学开展校友袁隆平逝世一周年纪念系列活动 5.22米高的袁隆平铜像在三亚揭幕 续写春天的故事 | 黑龙江多措并举营造良好环境 “等疫情结束后,脱下口罩看看大家” 不舍昼夜的援沪医疗队队员这样说 生态修复十年 河北永年洼再现百鸟翔集 【十年@每一个奋斗的你】“80后”闽南砖雕手艺人:一砖一瓦 十年传承 不管在哪里,他们都是“守沪者” 贵州胸外科医师“猛哥”:“不做良相愿为良医” 续写春天的故事 | 天津自贸试验区加快制度创新步伐 袁隆平学生忆院士:袁老要求我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奋斗者 正青春·一线故事】巴特尔:凭真本领闯“火焰山”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山水黎乡入画来 续写春天的故事 | 新疆密织“立体丝绸之路” 【中国好手艺 】杨氏泥塑 续写春天的故事 | 山东威海探索海洋碳汇发展之路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琼崖革命老区 传承精神写新篇 投身太行山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植物达人”武德昌 青海玛多地震一周年:新校区优美舒适 打赢重建第一仗 续写春天的故事 | 云南丽江旅游业:求变克难 蓄力前行 云南鲁甸通报“教师殴打学生”事件:涉事人员被调离教师岗位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大别山革命老区 饱蘸红绿书华章 “借鸡还鸡”里的“富民经” 平罗县邀民营企业共优营商环境 重庆两江新区加快形成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按要求把自己管好是疫情清零的基础 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对全球复苏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坚定信心 多举措巩固疫情防控成果 18本林权证,竟躺在单位柜子里15年 上海跨区公共交通5月22日起逐步恢复 上海:封控区管控区如何降级?防范区如何变成低风险地区? 上海五地由中风险地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 浦东机场货班货量均已回升至常态水平八成 冬奥冠军徐梦桃在辽宁沈阳领结婚证 疫情多点散发,政策如何真正成为企业“及时雨”? 【中国好手艺㉛】杨氏泥塑 “借鸡还鸡”里的“富民经” 中外师生兰州共植“友好林” 以树传情缔结国际友谊 5月底前不断缩小封控和管控区范围 上海市卫健委通报后续防控措施 男子欠债不还却给儿子买婚房?法院给他判了刑 两岸学子相聚“爷爷的水稻田” 守护水稻志愿团成立 安徽芜湖启用“核酸检测证” 不按规定检测将变灰 野生动物在北京:如何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网”?
你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新闻 >

守护患者的“生命线”——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疫情期间就医需求

2022-05-22 17:04:07来源:光明日报

疫情期间,群众就医买药一直是“急难愁盼”问题。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青海大学附属医院1800名医护人员驻守医院,坚守岗位,将疫情防控和正常医疗服务保障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进一步细化工作方案,科学区分患者人群,合理设置缓冲区,实施精细化分类服务,为老人、儿童、孕产妇、急危重症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坚决保障好疫情期间群众正常就医需求。

血液透析中心:确保每一名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一大早,血液透析中心主任巴应贵就在为这天要从西宁市管控区、封控区、防范区前来透析的几名患者挠头,电脑屏幕上是最新的西宁市“三区”划分情况表。“不少患者根本不清楚他们属于哪个‘区’,还要根据他们报备的地址再确认一遍。”巴应贵说。

即便是在疫情期间,血液透析中心每天依然有100多名患者要来透析,其中老年人占了一半,最大的年龄超过80岁。据了解,透析患者一次没有及时透析,就有可能引起心慌、胸闷,甚至心衰、死亡。对巴应贵来说,疫情期间如何确保每一名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是他的头等大事。

“上午50多名透析患者,下午50多名透析患者。”这是一直以来血液透析中心的常态。在长达四五个小时的透析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操作,不仅要确保病人的安全,还要确保医护人员的安全。为此,两班倒的常态在疫情期间被打破。

“12人四班倒,连班、通班守护患者‘生命线’,今天就有4个从‘三区’来的病人。”巴应贵把他们分成了两拨,一拨在20点到0点透析,另一拨在翌日凌晨1点到5点,中间还要留一个小时进行机器清洗和消杀。

“这样安排是为了把他们跟其他安全区域来透析的患者分开,医护人员也会全程穿戴防护装备,确保大家的安全。”巴应贵解释说。可这也就意味着今天科里有人要加班。自疫情发生以来,血液透析中心仅有的10名护士和两名医生就一直住在科里,加班加点至深夜、超负荷运转早已成为常态。

产科:“跑步迎接新生命”

“病房已经住满了,疫情期间产科跟平时一样忙。急危重症孕产妇像妊娠期高血压、先兆子痫等一个接一个,明显比平时要多。”护士肖海雪一路小跑着说道。

“在产科,所有人都在跑,从早到晚,根本停不下来。”肖海雪边跑边说,就是好不容易停下来,也是在病房给新手妈妈指导母乳喂养,协助办理出入院手续,整天忙得团团转。

产科的特殊性在于,分娩到来不分季节不分昼夜。肖海雪说,目前产科病房有将近30个孕产妇,每天要迎接十四五位新生儿的到来。这是个充满希望的地方,一个个小生命为疫情的阴霾带来一缕缕曙光,也给人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人手不够,年轻护士挑大梁。”由于科里一部分医护人员被抽调去核酸采集,科室工作量却丝毫未减,去年刚入职的年轻护士马玉婷挑起了大梁。

产后乳腺疏通、擦洗、接手术病人、打点滴……马玉婷忙得不可开交。疫情期间,院内医护人手紧张,一个人恨不得掰成两个用。从早上8点接班到18点下班,马玉婷没有休息时间,中间只有短暂的午饭时间可以缓口气。

“科里年长的护士作息时间都跟我一样,我没有理由不努力做到更多。”马玉婷说。唯一不一样的是,马玉婷已经怀孕11周了,前几天刚发现。孕早期的症状让她的脸色有些蜡黄。丈夫来电话反复叮嘱“少跑些”,可是患者和家属一声招呼,她就把丈夫的嘱咐抛在脑后,小跑着赶了过去。

急救中心:“不能因为核酸耽误病人的病情”

急救车呼啸而来,这已经是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急救中心救护车今天的第20次出诊了。一名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被紧急送往抢救室。

“平时最多八九趟,疫情期间救护车出诊次数最多一天能达到20趟。”急诊外科、急救中心接诊部副主任李琳业说。

受疫情的影响,白天的急诊大厅里没有了往日的熙攘,前来就诊的患者寥寥。可是一到晚上和凌晨,患者明显增多,“昨天晚上救护车出诊11趟,10名患者收住院,又从外院转入了4名患者。”李琳业仔细地算着出诊量说,疫情期间重症患者明显增多了,而且患者的病情多是危急重的,特别是消化道出血、脑梗的患者明显增加,对急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疫情暴发以来,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急救中心有一个原则——“不能因为核酸耽误病人的病情”,尽管这会增加医护人员的暴露风险。

据急救中心接诊部副主任吴海涛介绍,前两天,他们遇到一名从“三区”送来的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急需进行气管插管。即便患者来自封控区,他们也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开展紧急抢救,面对可能被感染的风险,仍果断开放患者气道,打开生命通路。

“哪怕病人是‘阳性’我们也会全力进行救治,这是医者的天职。”吴海涛说。

(本报记者 万玛加 王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