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中国人,都是最美的奋斗者。也正是因为亿万奋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国。十年,致敬每一个奋斗的你。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
中新网嘉兴5月20日电(张雨滴 陈曦 沈沉缘)在嘉兴市秀洲区油车港镇胜丰村菱珑湾,“叮叮叭叭”的敲打声,电锯声、斧头声、凿子声交织成一曲水乡风味的美妙乐曲。造船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来生正在制作100厘米红船模型。
71岁的张来生,是土生土长的油车港人,是至今为数不多的船匠,更是家传五代的造船人、南湖红船修复者。
在菱珑湾的船匠工艺馆,一间面积约60平方米的屋子就是张来生的工作室。屋子里陈列了近百件仿真船模以及各类造船工具,西侧工作台上堆满了古船模型,墙上是他参与红船复原的工作照片和船只结构图。
平日,张来生就是在这个小屋里进行着自己的“工程”,制作复原各种古船模型。
“小时候,天天在河边看到河面上来往的各式木船。”张来生说,因为从小耳濡目染,他对造船很感兴趣,16岁就成了家里造船的帮手。
张来生听父亲说过,造船事业就是从曾祖父的爸爸那一辈建立的。这项古老技艺的延续,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更无精确的图画标示,只是通过匠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口耳相授,一代一代地传续下来。
工作室中的船模 秀洲区传媒中心 供图老一辈传下来的制船工序非常讲究,一般而言,将工艺生产流程概括为选料、配料、破板、刨板、拼板、投船、打麻、油船、下水9道工序。
“工序都在脑子里,从来没有什么图纸。”张来生说,一边看一边记一边学,几十年来,他一直和锯木、板料加工、船体拼装等上百道造船工序打交道。
随着现代造船技术的不断发展,手工造船产业也受到了冲击,不少“船匠”纷纷转型谋出路,目前整个油车港镇像张来生这样的船匠已寥寥无几。
在张来生的记忆中,油车港镇的造船业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父辈以制造农用船、渔船、客运船为业,在满足自己生活出行外,也不时有外来客商上门订制渔船。年少时候的他看到的都是手艺人制船的场景,吆喝声不绝于耳。
“虽然往日场景再也无法重现,但我不能让这门手艺断送在我手里。”身为家族船业的第五代“掌门人”,张来生直言,“造船是根,船文化的传承是魂。”
传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会做船的师傅越来越少,我能做的就是把船的史料收集起来,把嘉兴历史上的古船复刻出来,为后人了解船的历史和文化多一个重要窗口。”张来生说。
近年来,传统木船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考虑到传统制造技艺的传承,张来生把工作重心转向古船模型的制作。
不久前,十余名孩子来这里跟随张来生了解造船技艺的前世今生,以及船模制造的过程。张来生还为年轻党员、学生等传授船模制作技艺,通过这种互动式的主题党日活动,让他们体会匠心品质。
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这是非遗文化永葆生命力的时代命题。几十年来,张来生经手修造的传统船已超过200艘,从最早修造30多米长的大船到如今制作3米多长的古船模,基本上从没有间断过。
在张来生心里,自己“坐过船、行过船、造过船”,和船的感情特别深。71岁的他只要一想到造船,就充满干劲。张来生的家人说,直到现在,张来生还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室做船模,希望为这项技艺的传承作出贡献。
让张来生感到欣喜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视这门工艺复杂、工序繁多、耗费工时的手艺活。“相信通过年轻人的传承与创新,造船技艺一定会迎来新的生机。”张来生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