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白医执甲沪上抗疫 大豆播种正当时 黑土地上扩种有“底气” 奋斗者·正青春 | 以我之青春 护国门平安 上海首条定制公交“点对点”直送保障企业复工复产 上海公安持续强化配送寄递业务源头管控 已约谈相关经营主体50余家 【凡人微光】货车侧翻跌落坡崖 消防员紧急救人脱困 逃避管控造成多人感染 浙江嘉善两人被立案调查 货车进京通行管控政策优化,检查站“即采即走” (上海战疫录)一线|“骑士团”扛起46万份消杀物资配送 “‘钇’键开启”肝部肿瘤治疗 首批手术让患者看到新希望 河南多措并举保障群众物资需求 重点保供企业储备量提升到平时5倍 天津拟规划形成6个高校聚集区 女子拍打玻璃惹怒狒狒 无锡动物园:狒狒目前健康状况良好 乡村振兴看新疆|玫瑰花种植:美了乡村 甜了生活 徐培东:用青春无悔践行责任与担当 爱心企业捐物资 助力抗疫暖人心 劳动教育全国先行 广州学校都教了什么? 货车司机遇劫匪险送命 15年后“平安厅”信箱助破悬案 今天的“弹窗”,为的是更早实现动态清零 38天的坚守!上海嘉定安亭安鹤方舱医院休舱 教练赖宣治:用一根跳绳改变自己和孩子们的命运 一司机着急上路 竟自己打印临时牌照 河南消协诉辛巴燕窝案开庭在即:索赔八千万 广州2022年中考体育开考 近10万人选考足球 小小“面试间”护航大就业 江苏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实招频出 穿“蜘蛛侠”服蹬三轮,伍兴虎已寻子14年 铁路信号工变身小区“空中快递员” 疫情反复下如何调适心理?专家来支招 北京一医务工作者因采样时突发疾病致歉:所有人都在拼 北京:加大共享单车车辆调度 确保量足干净 上海一位宝妈“承包”小区50户居民用药配送工作 路遇男孩溺水,四位水利职工联手抢回一条命 河南许昌本轮疫情已报告105例感染者 中国6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联袂开展“云赏”杜鹃花 “我想成为女儿心中的英雄!” (上海战疫录)一线|社区志愿者:守住第一道防线 助力社区抗疫 中高考期间银川将加密施工影响区域公交班次 新华全媒+丨打赢保卫战,上海五月天 多地提醒:滞留外地的高考生尽快返回报名地 北京市门头沟区发现1例新冠检测阳性人员 大手牵小手 检察官“妈妈”情暖留守儿童 深圳餐饮小店老板记录疫情经历,“一切会好起来的” 处理团购食品视频引围观 上海祁连二村二居委发布情况说明 他们全力守“沪”——援沪医疗队速写 “00后”陪诊员:不抱“铁饭碗” 想尝试更多可能 宁洛高速安徽界首段发生一起追尾事故致5死3伤 喜看老区新变化:一支小铅笔 做出大产业 6岁“警娃”一段话,把无数人整哭了! 中国规范网络直播打赏 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 【凡人微光】装载易燃物品半挂车起火 消防员火速扑救
你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新闻 >

瞭望 | 白医执甲沪上抗疫

2022-05-07 17:10:56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我们这一代是被祖国精心呵护长大的一代,尽管新冠病毒来者不善,尤其是奥密克戎传播速度特别快,但当祖国需要我的时候,我不会犹豫。”

“正是父亲的精神,让我坚持从事这份救死扶伤的神圣职业,让我坚持在抗疫一线从不言弃。”

“透析病人的治疗时间约3.5个小时,每周3次。工作人员在舱内的时间基本是5~6小时,期间我们不能进食饮水,也不能上厕所。”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上海新冠肺炎感染者总数已突破50万人。面对新冠病毒威胁,白衣天使恪尽职守、外地医护千里驰援……历史将会记住为上海这座城市付出的每一个人。

王梦婷:“我要和家乡一起战疫”

4月23日凌晨3点左右,上海临港方舱医院。

正在护士台值班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下称华山医院)护士王梦婷听到她所负责的病区发出声响,赶忙和一名同事跑去查看——一名80多岁的感染者正准备起床。

“您这么早起床要做什么?”王梦婷问。

老人回答:“我得去找我一个朋友,我们约好了今天见面。”

老人患有阿尔兹海默症,是医护们的重点照护对象。王梦婷连忙说:“现在时间还太早,您再睡会儿,睡醒了我们再去找朋友行不行?”

在医护们的劝说下,老人重新回到床上睡着。

方舱医院,原本是为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准备的隔离收治场所,眼下被上海赋予新的使命——随着定点医院收治压力加大,临港方舱医院内1.36万张床位中,有2000张床位被升级改造,用来收治普通型以上感染者和高龄感染者。

据了解,临港方舱医院由6个物流仓库改建而成,每个仓库上下两层,为进出方便,收治老年感染者的改造升级床位全部位于一层。

“这些床位都是离护士台最近的。”王梦婷介绍说,改造床位不但划定专门区域,位置也有讲究,离护士台近,方便医护人员观察。

王梦婷说,对高龄感染者要更关注他们身体的变化。“比如需要吸氧的病人,每隔半小时到一小时测一次血氧饱和度,低于95%,就要给他们吸氧,低于90%要采取面罩吸氧等措施。”

对王梦婷和其他医护人员来说,在方舱医院照顾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感染者和照顾高龄感染者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之前接收的感染者症状轻,无论是发烧还是咳嗽会主动向我们表达,但很多高龄感染者没有表达能力,需要我们更耐心细致地观察和询问。”

特别是一些高龄感染者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照护他们的一大任务是帮助他们翻身。“平躺两小时,就要帮他们翻一次身。”王梦婷说,一些高龄感染者长期卧床,不翻身很容易皮肤破损,产生压疮。

细心、乐观,是王梦婷在同事心中最突出的“人设”。这位上海姑娘1999年出生,是一名准“00后”。

“小时候我身体不好,三天两头发烧,总要打针,当时我就想,我长大了也要给别人打针。”王梦婷笑着说,2019年8月,她进入华山医院从事护理工作。

今年初,华山医院准备组建预备队,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需求。王梦婷主动向所在科室报名。

王梦婷的理由很简单:“我们这一代是被祖国精心呵护长大的一代,尽管新冠病毒来者不善,尤其是奥密克戎传播速度特别快,但当祖国需要我的时候,我不会犹豫。”

王梦婷说,临港方舱医院4月5日开舱,医护人员普遍在3月底就已集结。“从来方舱到现在已经接近一个月了,按规定,满一个月可以要求‘换防’,但我主动申请留下来,我要和家乡一起战疫。”

另据了解,临港方舱医院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至6天,目前已出院人数超过3万人。

李卫鑫:“待沪上平安,儿再来给您磕头”

4月2日凌晨接到出发援沪的通知,武汉市江夏区援沪医疗队领队、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李卫鑫,即刻和其他23名医护人员出发前往上海。

出发那天因为不想吵醒熟睡的父亲,李卫鑫只是看了一眼父亲便轻轻关上了房门。

没想到,这匆匆的一瞥成为他跟父亲的永别。

3月底,李卫鑫已经知道其所在医院需抽调人手支援上海。面对家中老小,李卫鑫说他有过片刻的犹豫,但父亲说,他在武汉疫情暴发时曾作为首批专职医师前往一线负责收治,在抗疫上有经验,还说:“你要是过去的话,孩子我来帮你接送,家里的事情你放心,把自己照顾好就可以了。”

李卫鑫下定决心出发援沪。

安顿物资、开会培训、汇报情况……在沪上抗疫连轴转下,李卫鑫也难抽出时间跟老人打一通电话。

4月7日下午5点左右,刚结束工作的李卫鑫从方舱医院出来,还没来得及吃饭,就收到邻居转发的视频:一位老人突然晕倒躺在了地上。“我一眼就认出是我父亲,因为他只有一只完整的手臂。”

李卫鑫心如刀绞。李卫鑫说,他家在湖北省应城市陈河镇陈余村,父亲是一位普通农民。1988年,父亲在参与村里集体抗旱时突发意外,抽水机的皮带把左上肢轧断。

李卫鑫在写给父亲的回忆录里这样写道:多年后老父曾说过,当时万念俱灰,本想了却自己不给家里添负担,但想起儿女仍当幼小,无人照顾,遂忍着巨大的心理悲痛和身体剧痛呼救,此后左上肢彻底缺失。

高考时,李卫鑫不负众望考上武汉大学医学院,是家里唯一一个,也是当时村里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

得知消息的父亲一边开心地笑,一边不断挠头。

李卫鑫知道,父亲为他能上大学感到高兴,但面对学费心中不免发愁。于是,寒来暑往,卖菜、卖副食、卖香肠……他的学业是父亲单手托举起的。

毕业工作第一年,李卫鑫提着年货回家,带回500元钱给家里过年。“老父亲拿着500元钱,满面笑容。我添子后,父亲每天乐呵呵看着孙子跑来跑去,都是笑容。平静的日子似水流过无声无息,现在想来也是一种奢侈。”李卫鑫说。

在李卫鑫看来,父亲很坚强,从不说苦喊累,平时也不怎么生病,能吃能喝,没想他会突发疾病。

李卫鑫说,参加抗疫两年多来,他和父亲交流不是特别多,父亲特别内向,不善表达,有什么事情都是自己扛。一个月前,父亲刚过70岁生日。“母亲给我打电话说今天是爸爸的生日,我平时忙,那天放下手头工作,买酒买菜,和父亲坐在一起,难得说了很多话。”

李卫鑫有一些想对父亲说却没有机会说出口的话:“父亲这一辈子都为我们操劳,从来不说自己辛苦,总是说对不起我们,没有给我们最好的。他不知道,他的精神就是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也正是父亲的精神,让我坚持从事这份救死扶伤的神圣职业,让我坚持在抗疫一线从不言弃。”

父亲离世后,很多领导和同事劝李卫鑫回家,再见父亲最后一面,都被李卫鑫委婉谢绝。“我相信父亲不会怪我,因为如果是他也会做同样的选择。”

如今,李卫鑫依然带着父亲的嘱托和精神,坚守在援沪抗疫的一线。

李卫鑫坦言,近期随着上海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增加,方舱医院部分转为定点医院,救治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工作难度和强度都有所加大。“但总体还算顺利,我们也在不断调整策略和方案,相信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硬仗。”

“爸,儿子不孝,待沪上平安,儿再来给您磕头。”得知父亲去世,李卫鑫在朋友圈写道。

李萍:“我们会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意外”

早上8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区(下称仁济医院南院)的血透室已一片忙碌。

医护人员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三层防护手套,艰难地将透析液安装到每一个仪器上……这是上海封控期间,仁济医院南院血透室护士长李萍的工作常态。

李萍所在的仁济医院南院4月4日转为接收阳性患者的定点医院。“当时有184名在院透析患者,需要分流到本院的东院和西院。”李萍说。

分流工作需通知病患家属。李萍和同事争分夺秒,在4月5日凌晨逐一将方案告知每一个病人和家属。

突如其来的变化难免让患者和家属产生不理解,需要李萍和同事耐心说服。“记得有一个病人每次打过去电话都被挂断。后来我们辗转联系到他的女儿,她也很不理解。”

李萍和同事十分体谅特殊时期病患的难处。“有的病人上了年纪,又没有交通工具,确实存在困难。我们会主动为患者多想一点,在患者群里鼓励他们结对,看看如果哪家有车,可以在做好个人防护的情况下一起拼车去医院。”

疫情不仅给患者就诊带来困扰,也让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陡然增加。李萍说,她每日8点前做好个人防护后进舱,安装透析治疗所需的管路,为机器做好准备后,即通知病人治疗。

“病人的治疗时间约3.5个小时,每周3次。工作人员在舱内的时间基本是5至6小时,期间我们不能进食饮水,也不能上厕所。此外,我们还需要提前准备好机器,达到病人能上机的要求,这个过程大约需要45分钟甚至更多。”她说。

疫情带来的人力资源短缺加大了工作难度。李萍说:“我们原本配备了4位工勤人员,目前能够在岗的只有1位,也只每天上午在岗。这样我们护士就要自己搬运透析液,一桶透析液大概在15公斤,再加上防护服的重量,都需要我们自己把它从库房搬到机器上。”

为减少医院的非战斗减员,李萍所在的护理团队自3月上海疫情暴发初期就进入全闭环管理,在医院和闭环酒店之间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

虽然有近两个月时间没有与家人见面,他们却成了李萍最坚实的依靠。“我丈夫是医院心外科医师,前几天也加入我们并肩战斗的行列,在医院重症监护室工作,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却仍未见面。”

李萍还有一个今年参加高考的儿子。“儿子也有过报考医学院的想法,这段时间上网课对他也是自我管理的考验。学习方面父母能干预的不多,还是靠他自主。希望我和他父亲在战疫中的经历能给他树立一个榜样。”

李萍认为,阳性血透患者的诊疗需求更为迫切,难度也更高。“我们刚开始接收到的阳性病人,基本都是快一周时间没有透析了,也不敢进食。直到转入定点医院才可以稍稍放缓。”

李萍说,对于新冠病人的救治,医院有专门的病房收治,肾脏科主任每天会对这些病人查房,根据查房结果调整透析处方。

李萍坦言,疫情压力下,病患难免将情绪传导到医护人员身上。“每当这个时候,作为护士长我就更需要保持冷静,既要安抚病患也要让护理姐妹们能有信心把工作做好。我很自豪,我的护理姐妹们都是好样的,她们都选择在医院一线共同战斗。”

更让李萍欣慰的是,“一些病患也能站在我们的角度为我们考虑,和我们一起做其他病患的思想工作,让我们很感动。”

对李萍而言,每天的日子都在步履匆忙中飞驰而过,很难有机会静下来思考。“我想疫情过后,我们会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意外。”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袁全 杨有宗 杨恺

参与采写:实习生 向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