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战疫录)俄罗斯小伙Matveev“甜蜜”守“沪” (上海战疫录)上海严查涉疫价格违法行为 曝光部分典型案例 河北衡水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首日 逾千民众半日完成登记 北京第三轮区域核酸筛查共采样2181万人次 8管混采阳性 长春“东大门”的守门人:最盼车来车往 停摆月余的吉林市最大蔬菜批发市场“重启” 中俄界江陆续开江:渔民首航捕捞“第一口鲜” 上海超市卖场、药店等线下门店正逐步恢复经营 上海加强巡游出租车保障 满足市民就医出行需求 中越边境云南马关县从严管控边境 中国磷矿之乡“地下城”的父子兵 武汉一对父子携手登顶珠峰 【挑战365天正能量速写画】第152期:9岁男童将同学不吃的鸭蛋带回家 藏族“溜索姑娘”尼玛拉木:帮乡亲直播带货过“五一” 向着社会面清零目标,冲刺! 假期催热“后备箱”里“烟火气”:“斜杠青年”向“悦己”而行 北京封控管控区物流小哥们的自述:我在配送中过“五一” (上海战疫录)“全能战士”的“社区战疫” 上海要求全市医疗机构门诊、急诊应开尽开 不能以任何借口推诿、拒收患者 【十年@每一个奋斗的你】“80后”乡村逐梦:种莓茶助力乡村振兴 荒山“披绿”又“生金” 上海警方:一外卖骑手核酸结果异常仍外出被立案侦查 31省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34452.8万剂次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剑:万家灯火的“隐形”守护者 北京朝阳医院解封首日:患者少于平时 医院灵活应对用药需求 战疫故事丨点赞特殊的“逆行者”!残疾人志愿者投身抗疫一线 “深海宇航员”韩超:让中国人成为ROV顶级玩家 “五一”假期:福州民众登千年古道 品“东南碑林” 劳荣枝案因疫情原因暂缓审理 具体审理时间视情况而定 (上海战疫录)美籍校园“管家”Tidswell:足不出校,但比之前“更忙了” 天津首座专业沙排球场正式启用 河南一高校学生组队钓鱼 3200斤全鱼宴免费吃 长沙望城“4.29”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房主等9人已被刑事拘留 革命老区“新故事”:IT高级工程师种田 城市“夜经济”进农村 西藏青稞播种面积211万亩 打响“西藏青稞”品牌 北京石景山新增2例核酸检测阳性人员 活动轨迹发布 “泉城抗疫天团”核酸检测贴纸出圈 助力全民“战疫” 河南一高校学生组队钓鱼 3200斤全鱼宴免费吃 浙江:铁路金华站、金华南站自5月1日0时起恢复办客 边城饶河举行赫哲族第十届“开江节” 黑龙江黑河:江边现迫击炮弹 民警迅速排除险情 闻名海内外的梅州客家菜 “乘”预制菜东风迎新机 吉林人的劳动节:忙着的感觉真好 小学生居家上课频繁听见“鬼叫”?全国首份“噪音扰民”诉前禁止令还“静”于民 (上海战疫录)邬惊雷:上海医疗机构“应开尽开” 将开展互联网医院义诊 “动态清零”是疫情防控务必守住的底线(权威发布) 江西南昌防疫仍处关键阶段 社会面传播风险依然存在 中国铁路沈阳局劳动节期间集中整修沈山线铁路 新疆喀什地区打造宜居宜业乡村振兴示范村 8家央企的11支医疗队驰援虹口半个月了,方舱里的点滴也温暖了他们…… 春耕大幕拉开 吉林省多措并举确保不让一亩地撂荒
你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新闻 >

(上海战疫录)俄罗斯小伙Matveev“甜蜜”守“沪”

2022-05-01 19:03:53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上海5月1日电 题:俄罗斯小伙Matveev“甜蜜”守“沪”

中新网记者 郑莹莹

30岁的俄罗斯小伙Evgeniy Matveev(中文名:高尚)说他在中国待了“半数时间”了。

从14岁随父母来北京读书,到而今在上海工作,他感受到了中国这些年的变化。

俄罗斯小伙儿Matveev(左)在给社区里的老年人派发俄罗斯甜点小礼包 受访者 供图俄罗斯小伙儿Matveev(左)在给社区里的老年人派发俄罗斯甜点小礼包 受访者 供图

爱心甜品守“沪”

Matveev和女友住在上海黄浦区复兴坊的一个老房子里。最近,在阳台上,女友和附近邻居一起给他庆祝30岁生日,一位邻居还在平板电脑上给他画了一幅生日画。“还挺温馨的”,他说。

疫情期间,他从俄罗斯朋友的公司那拿来装有当地饼干、糖果的爱心小礼包,发给社区里的老人、小孩。

“甜品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可能对心情有好处。”他说。

他表示,疫情发生以来,虽然很多事情不在可控范围内,但自己还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做点事情。

其实,当初因工作搬来上海时,他有点犹豫,在北京待习惯了,交流顺畅;到上海后,他发现很多年纪大的人都讲上海话,总有些隔阂。慢慢地,他发现上海的老年人还挺可爱的,“有点像年纪大的小朋友,或者说像老小孩。”

这次派发小礼包时,他碰到一对退休教师夫妇,“他一看到我是外国人,先跟我说法语,发现我听不懂,就跟我说英语,然后我跟他说我会中文,他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是俄罗斯人,他给我来了一句俄语。”

“他和妻子都会俄语,让我觉得挺温暖的。我很长时间没见过外公外婆了。” Matveev说。后来,他才知道,上世纪50年代,中国学俄语的人还挺多的。

俄罗斯小伙儿Matveev(中)在给社区里的老年人派发俄罗斯甜点小礼包 受访者 供图俄罗斯小伙儿Matveev(中)在给社区里的老年人派发俄罗斯甜点小礼包 受访者 供图

体验“双城”变化

Matveev的中文挺好。14岁时,作为独生子,他跟着父母来到北京,在一所国际学校读书,高中毕业后到清华大学读本科。

他说,其实那时候很多成绩好的俄罗斯学生会回去考莫斯科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等等,很少高中毕业后选择留在中国学习的。

但这是他第一次出国,也是第一次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我觉得这个机会不能浪费,我想努力看看。”

Matveev大学一年级时,父母回俄罗斯,挺担心他的,“因为清华大学(读书)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但他们想了想,还是鼓励我。”

他说自己那时对中文挺有兴趣的,“在国际上这(中文)也可能是个‘未来’,我要是学了,未来在市场上会占有一定优势。”

“显然没有选错”,若干年后,回想起当时的选择,他如是说。

这十来年,中国变化很大,Matveev说,“我是亲身经历、看到了(中国的)发展,所以觉得还挺值得的。”

尤其是“速度”。他还记得高中毕业那年,他跟同学从北京到上海,坐了20多个小时的“绿皮车”;来上海工作后,乘坐京沪高铁,最快4个多小时就能到北京了,“感觉上了高铁,回复几封邮件,然后就到了,非常了不起。”

毕业后,他先在北京工作,就职于一家俄罗斯公司。前几年,这家公司与中国公司合资注册新企业,他就转到了新的中俄合资企业工作,来到上海,“行业市场还挺大的,有一个相对稳定、有方向的发展。”

疫情之下,其公司业务也受到多方面影响,比如机票变贵、国际运输价格上涨等;但与此同时,企业也发现更多行业机会,找到合作新领域。Matveev说,比如,通过2022年北京冬奥会,可降解塑料这段时间突然在中国火了起来,“俄罗斯有相关的布局,以前在中国比较难找到有关的技术、工艺,现在,商机来了。”

“困难中也可以寻找机会。”他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