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述丨在上海普陀区救助站,我见证一个家庭的团圆 自述丨我开着直升机,把核酸样本从上海送到其他城市去检测 封控日记丨身在朝阳管控区,我的生活依然有条不紊 上海ICU危重症医学“尖刀班”:跟病毒“拼刺刀” 北京218号感染者:就算在路上站一天也无所谓 我不想连累别人 为保供奔波之后,小哥有了歇脚睡觉的舒适“小窝” 西宁疫情防控“杀毒卫士”:一点一方案、一点一研判 关于加强网络暴力信息举报受理处置的公告 专家解读:动态清零核心在于早发现快速围堵切断传播 彭阳公安今年已救助4只野生动物 宁夏出台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 宁夏特殊教育学校高二学生马奕菲——琴弦之上 青春飞扬 “五一”假期宁夏路网出行服务指南发布 如何科学理解“动态清零”与“零感染”? 自治区文旅厅明察暗访文旅企业疫情防控及安全生产措施落实情况 宁夏开展“惠享‘五一’·畅游宁夏”活动 2022年宁夏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要点印发 宁夏印发防汛抗旱等16部专项应急预案 宁夏部署劳动节期间安全风险防范工作 商家涉嫌虚假宣传被立案调查 爱“阅”之城,书香润泽 心理专家:学会接纳情绪 积极看待生活 对疫情“心中有数” 小伙儿自我隔离及时上报阻断传播链 APP“拉人头”,谨防营销滑向传销 北京顺义新增5名核酸检测阳性人员 疫情下,请给残障人士多一些帮扶与关爱 28日零时起 河北秦皇岛海港区全域封控 我国首次提出“东方健康膳食模式” 徐州七旬老人给防护服加装“空调” “套路”写作业 90后老师火了 山东新增本土确诊病例8例 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84例 物流保通保畅,不能让司机堵在“码”上 苏州发掘大型明代金砖窑址 00后UP主:守护爷爷“一个人的动物园” 橙汁可乐能显阳?抗原检测操作需规范 居家时间变长 八成受访青年更意识到生活能力的重要性 长春二十八日零时起逐步解除社会管控 “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才叫有担当” 新发现活性多肽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 北京新增48例本土确诊病例、2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湖北湖南等地有明显降雨 冷空气继续影响我国东部地区 南京大学“去国际排名”,高校随“洋榜”起舞可止矣 时隔26年首次修订,新职业教育法“新”在哪儿? 酒店推出“网课房” 专家建议家长谨慎消费 北京新发地供应量大增菜价回落 上海进一步加强疫情期间特殊困难群体保障 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292例和本土无症状感染者9330例 奥密克戎新冠疫苗临床研究获批 给鱼做抗原检测显示阳性,它也会感染新冠? “儿童食品”不能成噱头
你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新闻 >

自述丨在上海普陀区救助站,我见证一个家庭的团圆

2022-04-28 11:03:56来源:解放日报

一家人来沪求医,丈夫封控在金山,妻儿隔离在普陀,眼看14天隔离期满——

在救助站,我见证一个家庭的团圆

王道佳

疫情期间,小小的救助站发生了太多的故事。我先从4月16日接到的一个电话说起吧。

那天傍晚,救助站接到一名安徽中年男子的电话。电话那头,男子的声音很焦急,诉求很简单:“能否为我们一家三口提供住处?”

原来,3月末,这名男子带着妻儿从安徽老家来沪求医。儿子才5个多月,被诊断患有癫痫,需要接受全面专业的诊疗。尽管疫情形势严峻,夫妻两人斟酌再三后,还是买了通往上海的火车票。

面对上海市区的物资日趋紧缺,他将妻儿送至上海市儿童医院后,驱车前往郊区寻找物资,辗转来到金山区购买奶粉、纸尿布等婴儿用品。不料,还未来得及返回,封控开始了,他被困金山,每天睡在租来的小型轿车里;妻子和儿子则因为儿童医院封控,被安置到普陀的一家集中健康观察点隔离。

得知妻儿在观察点一切安好,男子也曾短暂地放下心来,但随着14天的隔离期限将至,一家人之后要如何生活?这个问题又成为他们新的困扰。

于是,他辗转找到了普陀区救助管理站的电话,希望救助站能为他们一家三口提供住处并帮助他离开金山。

说实话,接到这个电话后,我也挺为难的。因为根据市民政局相关要求,从3月30日开始,救助站已实施全封闭式管理。新入住人员需要“一人一室”进行14天健康观察。站内收助能力非常有限,此时也已“满员”。但考虑到他们的孩子年纪尚幼,又身患疾病,我们觉得还是要想想办法!

我们再次梳理了站内受助者的基本情况,终于为他们腾挪出了房间。住在哪儿的问题解决了。接着,在我们的建议下,当天18时许,他来到高速收费站,并再次拨通我们的电话。我们向收费站的工作人员说明情况,解释了他去金山的原因,以及有患病婴儿急需车内物资的事实,收费站就放行了,整个过程还比较顺利。

4月17日中午11时,安徽男子一家三口终于如期来到救助站。向我们连声道谢后,他提着两大袋奶粉、纸尿布等婴儿用品,和妻儿一起走进了他们的“新家”。

在救助站工作这么多年,我将它视为一列驶过人心深处的列车,始终向着阳光,搭载着一个个彷徨迷失的乘客开往更好的生活。希望当乘客们从未来回眸这列列车时,他们会说:“它曾经改变了我。”

讲述时间:2022.4.25本报记者 周楠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