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翠竹编起一方产业(非遗新生代)
杨昌芹在加工竹子。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摄
进入“中国十大竹乡”之一的贵州省赤水市,竹叶伴随着清风瑟瑟作响,放眼望去,漫山皆竹,满眼皆绿。楠竹、慈竹、斑竹等多种竹类郁郁葱葱,132.8万亩的竹林地为竹编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非遗“赤水竹编”培训基地里,竹丝扣瓷、竹编提包、竹编灯饰等古朴素雅、造型别致的竹编工艺品随处可见。身着中式旗袍的杨昌芹梳着长辫,正在指导工人学习竹编手提包的编织:“篾与篾之间的距离要均匀挨紧,纵篾和横篾要端正对齐,再根据包的大小调整篾的长短。”
做自己喜欢的事
“90后”苗族姑娘杨昌芹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第六代传承人,也是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母亲眼里,杨昌芹是个懂事听话但也非常倔强的孩子。杨昌芹的父亲在她小学四年级时因病去世,供养家里3个孩子上学的重担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肩头。初中毕业时,杨昌芹主动选择了辍学,去餐馆打工来补贴家用。在外打工的一年多,扫地、洗碗、传菜、炒菜、收银……杨昌芹干遍了餐馆里的活儿,用攒下来的钱交学费,进入印江县民族职业技术学校幼师专业学习。
2007年,毕业后的杨昌芹来到赤水市,向贵州省竹编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兰学习“赤水竹编”工艺。杨昌芹从最基本的选竹、砍竹、锯竹学起,刚开始总是掌握不好砍刀的力度,“轻了削不下去,重了又会割到手,每天都是新伤压旧伤。但是我很喜欢做竹编,也很享受把时间花在琢磨手艺上。”杨昌芹说。
做竹编的第一个月,杨昌芹制成了两幅竹编画,赚到了380元。彼时的杨昌芹还有去公办幼儿园工作的机会,在家里人看来,相较于竹编这个冷门行业,幼师无疑是更理想的职业选择。
“当时家人都不同意,我妈妈甚至召集亲戚们开家庭会议来劝我。”杨昌芹说。家人的劝说,并没能打消杨昌芹投身竹编工艺的想法,“我从小就是个犟脾气,选择一件事就会死磕到底。对于我来说,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最大的幸福。”杨昌芹说。
发展才是真正的传承
赤水竹编工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明清时期。背靠丰富的竹资源,当地农村以前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编基础竹编,如背篓、箩筐、蒸笼、簸箕等。
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廉价、量产的塑料制品逐渐占领了传统竹编用具市场,让传统竹编技艺和现代生活实现创新性融合成为杨昌芹探索的方向。“以前的竹编主要是作为农耕生产用具,我在做的就是推动传统竹编向平面竹编书画、立体竹编装饰品和实用品转型。”杨昌芹说。
为了做好竹编工艺美术产品的研发、设计和编制,杨昌芹多次到上海等地的美术院校进修,将学到的新理念运用到立体精细竹编工艺中,推出了更富时代气息的竹丝扣瓷、竹编书画、竹编提包、竹编灯饰等创意产品,得到广泛认可与市场青睐,远销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新加坡。
如今,赤水竹编逐渐形成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为一体的竹编技艺特色。“发展才是真正的传承,传统工艺需要融入现代创新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杨昌芹说。
用竹编牵手更多人
“一根普通的慈竹作为原材料出售,市场价大概是6元。经过我们杀青、破篾、染色、拉丝、编织等20多道工序,制成竹编工艺精品后,价格可以攀升到几百元甚至几千元。”杨昌芹说。
2012年,在赤水市政府的扶持下,杨昌芹成立了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我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看到很多老手艺没人做,起名叫‘牵手竹艺’,就是想牵手更多人加入到竹编行业中来,给妇女多一些在家乡就业的机会。”杨昌芹说。
杨昌芹在当地陆续组织了多期竹编培训班,面对面教授竹编技艺。21岁的王从芳是杨昌芹竹编培训班的学员之一,目前也是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的正式员工。2018年3月,王从芳从村人口中得知竹编培训班正在招募学员,“当时村里很多人来这里学竹编,有意愿就能学,还给补助,我过来跟着杨老师学了3个月。我自己很喜欢做手工,学完后就留下来继续做竹编了,现在已经做了4年。”王从芳说。
2018年,杨昌芹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她带着自己编织的竹编水杯走上全国两会的“代表通道”,“竹编是我热爱的事业,我要用它编织出乡亲们的小康之路。”杨昌芹说。
2019年,杨昌芹在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成立了一个产学研基地,集加工生产、学徒培训、产品研发等于一体。2021年,杨昌芹的公司产值超过1000万元,拥有34项注册商标、12项发明专利,多款产品被列入国家级扶贫产品,带动帮扶了当地177户共570人增收。
关于公司未来,杨昌芹说:“我们希望把生产、加工、设计、研学、推广等做成一条线,让‘赤水竹编’变成真正的产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杨昌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