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一句“俺能行” 一家五代护英灵
为完成部队首长嘱托,济南刘延宝一家守护烈士墓74载
济南神武村村民刘延宝一家仍默默守护着他们素未相识的五名烈士,至今已有五代人接力。1948年秋天,这五名解放军战士在济南战役中不幸牺牲被抬送到神武村。面对部队首长的嘱托,刘延宝的爷爷刘修芝一句“俺能行”,让这个家踏上了守护烈士的路。74年过去了,对于刘家人来说,他们早已把这些烈士当成了自己的至亲。
齐鲁晚报记者 时培磊
今年在家祭拜
快到4月份的时候,73岁的刘延宝就坐不住了。虽然前些年他因为脑血栓丧失了语音和行动能力,但坐在轮椅里的他也会发出些声响或指一指日历,提醒家人去祭拜烈士。
不用刘延宝“多说”,妻子赵本芬就领会了他的意思。其实,就算他不提醒,赵本芬自己也忘不了。她提前准备好了几盒香烟,还有点心、水果,这几样都是刘延宝此前祭拜烈士最常用的东西。按照前几年的情形,每逢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初一以及春节,他们一家人都会带着祭品到烈士墓培土、清扫,把烟点着竖放在烈士墓前,摆上水果点心,寄托哀思。
自从2017年刘延宝摔了腿坐上轮椅后,他没法再上台阶到烈士墓前祭拜,心里干着急,只能交代家人祭拜。今年3月底,赵本芬准备好了祭品,但是疫情防控形势变得严峻,山东倡导广大人民群众采取居家祭奠、网上祭祀、代为祭扫、植树缅怀等方式寄托哀思。
赵本芬和老伴商量了一下,他们的孩子和孙子过来也不方便,今年的清明节,老两口先在家祭拜,等到疫情防控形势好转之后,他们再去烈士墓上扫墓祭拜。4月3日,赵本芬朝着墓地的方向,摆好祭品,和刘延宝一起向烈士致敬默哀。
虽然形式简单了些,但也了却了刘延宝的一桩心事。“我们都祭拜了这么些年,他们就跟我们的亲人一样,我们怎么会忘了他们?到了节日不祭拜,心里肯定过不去这个坎。”赵本芬感慨道。
为了一句承诺
提起刘延宝一家人,神武小区的很多居民都很熟悉。他是家里第三代烈士守墓人。刘家人为何要代代相守这几位烈士,这还要追溯到1948年的济南战役。在当时,神武村是个不大的战役后方医院,村里分布着几处救治伤员的民房。
刘延宝的爷爷刘修芝就参加了支前民兵团,不断从战场抬回来伤员。“听老一辈说,那时候村里妇女给伤员洗衣服,上面沾满了献血,河水都被染红了,让人很触动。”赵本芬说。
在战役中,有五位解放军战士不幸牺牲,被抬到了神武村,刘修芝哭着与战士们一起掩埋了5位烈士的遗体。事后,部队有关领导找到刘修芝说:“这几名好战士牺牲在草山岭的一次战斗中,只知道一个人的籍贯在浙江省仙居县,你能照看着他们吗?”刘修芝只说了三个字:“俺能行!”
刘修芝家里并不富裕,但还是节衣缩食,给烈士们立了墓碑,刻下了他们的英勇事迹。为了那句承诺,刘修芝立下家规:要世世代代守护好烈士墓。1976年6月,守护墓地28年的刘修芝老人去世前特意把儿孙们叫到床前,再三嘱咐。
1982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烈士墓所在的田地被分给了其他农户。为了不动墓地,刘延宝的父亲多次找到村干部,经过协商后,刘家用分到的一块好地交换了烈士墓地。此后,刘延宝和父亲在墓地四周种上树木,把墓地整理得更加齐整、肃穆。
直到父亲患病后,刘延宝担起了第三代义务守墓人的重任。
他们成了亲人
实际上,刘延宝从五岁的时候就跟着爷爷,经常到烈士墓前祭拜,听着爷爷讲起这些烈士的英雄事迹,刘延宝从小就对他们产生了一种崇敬之情。
刘延宝和妻子赵本芬结婚有40多年了。赵本芬说,她刚嫁过来的时候,也不理解刘延宝,每年清明到夏天,刘延宝都跟着了魔似的,他几乎天天都要过去,有时候一待就是一下午。“他在那边种了树、栽了花,没事的时候就过去除草、浇水。”赵本芬说,那时候地里的活也不少,她有时候心里就抱怨刘延宝。
时间久了,赵本芬才理解了丈夫,守护好这块墓地是他心里最大的任务,每天去墓地看看,他才能安心。听丈夫讲起烈士的事迹,赵本芬逐渐转变了态度,开始支持丈夫。
2008年4月,在山东、浙江两地政府和媒体的协助下,唯一知道姓名的烈士张忠孝的堂弟张方明找到了刘延宝。作为烈士的亲属,那年清明节,张方明夫妇来到神武村,见到苦苦寻找几十年的堂哥的陵墓。
当时的情形让赵本芬难以忘记,张方明紧紧抱住刘延宝,两个人都泪流不止。他们一起给烈士上了坟。张方明感慨地对刘延宝说:“我哥是国家的功臣,您也同样是咱们国家的功臣!”
被这一幕深深触动的赵本芬那一刻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2000年前后,刘延宝突患脑血栓,右肢瘫痪并丧失了语言能力。尽管这样,刘延宝还是经常拄着拐杖到烈士墓前。后来,跟他一起的还有自己的儿子;等到孙子三岁的时候,他们一家三代人每逢过节,就一起来山上祭拜。
2014年的时候,村里出钱专门给烈士重修了陵园。如今,周边的松柏已经长成,葱葱郁郁。刘延宝自己已经没法再去看一看烈士墓了,但他的子孙后代仍然信守着承诺。赵本芬说,“他们都是我们的亲人,我们以后还会一直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