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央广网记者专访了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岭涛。
李岭涛认为,在压力和动力的双重作用下,被憋了几年的体育健身需求必然要找到自己的释放口,并进而形成井喷式爆发之势。科技为体育产业带来了新的想象力,“比如远程、多点、异地的比赛模式、大型群众性活动的线上举办方式等等,都将会在抗击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为体育产业开辟新的空间。”
(受访者供图,央广网发)
央广网: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 “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如何体现“更高”,有哪些关键指标?
李岭涛:《意见》很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更高水平”,到底“更高”在哪儿呢?实际上在《意见》的总体要求部分说得很清楚,就是“统筹城乡、公平可及、服务便利、运行高效、保障有力”。这个“更高水平”都是对着原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来的,有很强的针对性。
通过“更高水平”的实现,原来重城市轻农村、重高端轻平民、重形式轻内涵、重建设轻运维等很多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新的体系将会做到“县级以上政府要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基础薄弱区域和群众身边倾斜力度,与常住人口总量、结构、流动趋势相衔接。完善农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网络,逐步实现城乡服务内容和标准统一衔接”,“构建多层级健身设施网络和城镇社区15分钟健身圈”,从而真正达成“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根本目的。
央广网:数字经济的发展,信息通信技术(ICT)和体育产业的融合,将为全民健身带来哪些重要的提升和改变?
李岭涛: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我们可以想象,数字经济将会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民健身不可能置身事外。
数字经济和新技术应用对于全民健身的影响将是全方面、深层次的。
一方面是在健身的理念上,科技健身将会成为一种潮流,傻练、错误练将会越来越少。在科技的支持下,人们不仅知道如何才是正确的健身方式,比如什么样的动作既到位又不容易受伤,而且能够随时检验健身效果,并能根据效果及时调整自己的健身计划。
另一方面是健身的场景化越来越突出。健身最理想的场景是到大自然中去,VR、AR等虚拟技术将会使人们可以处于任何一个他们所喜欢和期望的场景中。他们可以在三亚的海边跑步,也可以在崇礼的雪场滑雪,这会大大提高人们健身的兴趣、积极性和效果。
央广网:今年是体育大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刚刚圆满落下帷幕,杭州亚运会和成都大运会开幕在即。《意见》提出,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赛事活动体系,包括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赛事、培育赛事活动品牌、推动户外运动发展、加强赛事安全管理等方面。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体育产业能否迎来复苏,或者哪些方面率先复苏?
李岭涛:疫情确实是给体育产业带来巨大冲击,连东京奥运会这样的超级赛事都被迫延期,国内有很多不同级别的赛事也不得不延期甚至取消,像CBA联赛的赛会制就大大影响了传播效果和商业化经营。
但是,我们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应该持乐观态度,因为现在全国范围内体育健身的需求是巨大的,尤其是疫情让人们认识到体育健身的重要性,这是压力层面;再就是北京冬奥会激发了人们的体育热情,让他们感受到了运动的快乐,对快乐的追求必然放大他们体育健身的热情,这是动力层面。
在压力和动力的双重作用下,被憋了几年的体育健身需求必然要找到自己的释放口,并进而形成井喷式爆发之势。由于疫情的原因,与体育相关的科技应用将会成为关键节点,这将会解决即使在疫情条件下也能正常健身、举办赛事的问题,比如远程、多点、异地的比赛模式、大型群众性活动的线上举办方式等等,都将会在抗击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为体育产业开辟新的空间。
央广网:《意见》提出“要深化体卫融合”。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人们对健康和运动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您认为在运动健康方面有哪些新的信息传播规律,其中有哪些规律是品牌需要高度关注的?
李岭涛:体育和卫生本来是互为因果、不可分割的,但在我国长期以来无论从理念还是体制来说都是割裂和壁垒化的,这影响的不仅仅是两个行业和领域的发展,更严重的是滞缓了人们通过体育健身实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进程。
“体卫融合”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它将催生很多全新的信息传播规律。
一是带来体育运动领域和卫生健康行业不同传播规律的融合,这就要求对传播理念、方式、手段和渠道都要进行创新。
二是带来传播内容的一体化,这就要求体育运动知识和卫生健康常识要以一种合而为一的方式同时触达人们。
三是人们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烈,这就要求针对他们使用媒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有的放矢,以提高信心传播的有效性。
四是效果的导向作用越发突出,这就要求重视信息传播效果的评价和人们体育健身对卫生健康促进效果的评价,注重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特征为“体卫融合”的深化提供科学依据。
“体卫融合”是体育健身与卫生健康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的过程,交叉领域往往是竞争的蓝海。对于很多品牌来讲,聚焦交叉领域、实现跨行业跨领域复合型发展将是他们占得先机的关键所在。
央广网:《意见》提出“培养终身运动者”,“到203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成为普遍生活方式”。在您预想中,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能否描述一下?
李岭涛:可以说,在未来的社会中,体育健身将成为人们的生理需求。什么是生理需求,就像大家的吃喝拉撒一样,一顿不吃饭会饿得慌,一天不睡觉会困得慌。体育健身将来也会成为人们这样的生理需求,是不是去体育健身将不再依靠人们的心理要求,而是生理需求使然。人们将会像吃喝拉撒那样形成规律性很强的生理习惯,形成一种本能,到点不去体育健身就会很难受。
央广网:《意见》提出,“要提高全民健身标准化、科学化水平” “提要健身运动专业化水平”。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北京体育大学这样的专业高等学府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李岭涛:像北京体育大学这样的专业性高校将会大有可为。从人数上看,我国的体育健身数量将会有很大增长。但是从质量上看,我国的体育健身还处在初级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体育健身理念落后、方式不科学、效果评价不客观等方面,这都是专业性高校的机会。传播先进体育健身理念、研发推广高效科学的体育健身模式和技术设备、让人们能随时获得体育健身效果等等,这已经成为国家重大战略对专业性高校的要求。
适应全民体育健身的庞大需求、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要求,必然为体育专业高校的发展带来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