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3月30日电 (记者 丁思 艾庆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麻醉技术几乎被称之为‘手工式’麻醉工作。我们用水银式血压计监测患者血压,用听诊器听心率,用棉花放在病人鼻孔来观察呼吸,用开放式面罩进行乙醚麻醉等,由于缺少先进麻醉设备,麻醉医师的经验显得尤为重要。”甘肃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麻醉科主任王迎斌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讲述着中国麻醉医学技术的变迁,“麻醉医学从经验麻醉走向了精准麻醉,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3月28日至4月3日是中国麻醉周,今年主题为“敬畏生命,关注麻醉——无我,手术曾经痛苦难耐;有我,安全无痛得以保障。”
麻醉医师高瑞萍正在进行麻醉工作的相关准备。 九美旦增 摄麻醉只是“打一针,睡一觉”吗?什么是麻醉?麻醉方式分几种?29日,中新网记者走近这群无影灯下的守护者,探访他们默默为患者生命保驾护航的背后故事。
谈及麻醉技术的升级换代,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麻醉科副主任高瑞萍说,在手术过程当中,麻醉医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每一次的麻醉工作就好比一次需要严格把关的“航程”。麻醉医师在一台手术中的重要性,犹如正常航行中的机长,统筹和关注整个手术期间各方面工作。
兰大二院麻醉医生们正在商讨相关工作,坚守在“幕后”,为患者提供舒适化医疗保障。 九美旦增 摄“患者可能和麻醉医生只有一面之缘,有的可能全程手术都没有看到麻醉医生的全脸。”高瑞萍说,麻醉医师需要做好术前“安检”,术中“护航”,术后“镇痛”,这一趟“麻醉旅程”才算是安全落地。
麻醉医师又被称作手术室里的内科医师。他们需掌握基础医学理论和麻醉学理论知识,熟悉与麻醉相关的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影像、检验等学科知识。还要有应急抢救能力,需熟练掌握各种麻醉技术确保患者手术无痛、安全,使外科手术顺利进行。利用先进仪器时时监护患者生命体征、调控麻醉深度,进行液体治疗,增减麻醉药物剂量与种类,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同时保证患者安全与舒适。
高瑞萍说,得益于科技设备发展,可视化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麻醉工作中,借助超声引导下可视化神经阻滞技术,实现了“指哪打哪”的精准麻醉。随着科技进步,麻醉学科的精准管理、麻醉深度监测、靶控输注给药、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精准麻醉的智能化日新月异。“使得以往许多依靠临床经验的麻醉操作和观察变得精准化,减少了麻醉药的用量,改善了围术期麻醉医疗质量,加快患者康复。”
麻醉医师需要做好术前“安检”,术中“护航”,术后“镇痛”,这一趟“麻醉旅程”才算是安全落地。 九美旦增 摄现代麻醉学起源于美国,1846年10月16日,美国牙科医生为患者实施乙醚吸入麻醉,是现代麻醉学的开始。在我国,现代麻醉的历史远短于其他临床专业,直到1989年颁发了相关文件,麻醉科作为临床二级学科的标准进行管理,麻醉科的地位才得以提升。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麻醉科是甘肃省创建最早的麻醉学专科之一,也是唯一一家集临床、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省级麻醉学重点学科。该院于1961年成立麻醉专业组,1985年独立建科。该院医生每月在“麻醉无界,国际热点”的云端研讨会上聆听来自国外专家的学术声音,在全省月学术会议的病例分享中,点亮彼此思辨的火花。
“麻醉学科作为现代临床医疗的枢纽环节与关键学科,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成为更多家喻户晓的医疗所需。”王迎斌说,如今,健康中国需要更多更好的麻醉医师及其优质服务。民众生活质量提高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全社会对麻醉专业的广泛认知和不断鼓励,以此让全社会了解麻醉科学,普及麻醉与舒适化治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