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匠心丨锔瓷 ——残缺美,惜物心 谁偷走了年轻人的睡眠? 青铜峡市同富村:扶贫“小车间”搭起就业“大舞台” 走进海原县博物馆 在文物中认识一个“立体”的海原 七旬老人李秀芳剪出奥运吉祥物,此刻她高兴得像个孩子! 以高质量的人才工作推动银川高质量发展 人文·寻味丨金线油塔 丝丝缠绕家乡味 银川桥事系列报道-两座五渡桥今昔有故事 健康·养生丨半夜睡觉为啥会磨牙? 海原一中党员教师志愿服务防疫保平安 我村我代言! 中宁新堡镇“三宣讲”凝聚乡村振兴精气神 台湾“八连震” 福建沿海有明显震感 福建泉州:加快人群的快速筛查和分流管理 快递寄不到上海?官方回应 广东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5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2例 甘肃新增6例本土确诊病例和37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考研日渐“高考化”,如何避免过度“内卷”? 陕西新增3例本土确诊病例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完成多项在轨实验 发现了什么?有何意义? 福建新增110例本土确诊病例和160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浙江平湖市新增1例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轨迹公布 广东东莞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和7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沈阳将开展三轮全员核酸检测 停止一切非必要流动活动 快来买买买,解花农燃眉急! 宁夏华电永利2×66万千瓦煤电项目复建 3000辆新型共享单车亮相银川 宁夏开展“树廉洁家风·创最美家庭”家庭助廉活动 让槽点变成服务群众的原点 宁夏医保智能监控系统上线运行 宁夏开展两项公共资源交易专项治理 优化营商环境 银川春潮涌动 离休党员葛世忠的3.1万元特殊党费 文明旅游已成亮丽风景线 全区葡萄酒产业工作会议召开 利通区党建引领画出基层治理“同心圆”盐池县融合创新打造产业人才“双链条” 宁报论坛丨“天时地利”都有了,关键是“人和” 银川发布2021年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结果 宁夏以太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天时地利”都有了,关键是“人和” 宁夏企业国有产权治理确保交易更加阳光化 银川专项排查医疗废物废水收集处置情况 宁夏启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系列活动 银川进入“看天供热”模式 宁夏进一步规范企业国有产权交易行为 做好福建省北京市中风险地区新冠肺炎疫情输入防范应对 设定限排区域 推进监测溯源!宁夏多措加强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 曾秀平:一个在银川做社工的海南姑娘 高考志愿填报说明会让考生家长们心里更有底! 一入宁货车司机瞒报行程将被依法处理 “市场之手”增活力 “政策之手”稳动力
你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新闻 >

人文·匠心丨锔瓷 ——残缺美,惜物心

2022-03-23 12:38:26来源:银川晚报

人们经常追求完美,但有时候,残缺比完美更能体现情感,就像锔瓷技艺一样。作为一名锔匠,张兵修补过无数残破的器物,那些经过练泥、制胚、施釉、绘彩、窑烧等一系列工序形成的瓷器,一旦破碎无法还原,就只能通过锔活拼补。锔瓷会留下痕迹,但张兵深感,就是这种不完美,给器物带来更多可能性,也承载了人们的惜物之心。

QQ截图20220322092559.jpg

“常活”与“秀活”

张兵的爷爷以前就会修各种铁器,这手艺以一份记忆沉淀在张兵的心里,后来他逐渐了解到锔瓷这门手艺,大约七八年前,张兵干脆跑到山东学习锔瓷。

“锔瓷的发源地就在山东,周边河南、河北有很多锔瓷手艺人。”张兵说,锔瓷和文物、古董修复有相似之处,它们都讲究“修旧如旧”,不过文物、古董修复是要看不出痕迹,而锔瓷的痕迹不仅明显,上面还大有文章。如今山东等地的集市上还有些会锔瓷的老人,帮别人修补器物,这种修补是常活,主要以实用性为主,修得比较粗。还有一种行活,也叫秀活,修得很细,而且要讲究审美,属于一种艺术加工。

张兵的工作室里,有一个用磨盘改造的茶台。磨盘本身有一处断裂,张兵用锔钉把它固定在一起,使用过一段时间,锔钉表面生锈,显得更加自然。“这样的就是常活,像这个磨盘,没必要修得太细,修精致了反而不和谐。”他说着,又找出一张修过的紫砂壶照片,壶盖的破损被一块银覆盖,上面还沿着原先的图案进行了錾刻,将壶盖上的竹叶补充完整。由于不同材料的拼接,使得紫砂壶更有设计感。“这种行活,就要修得精致,修得美,让人能够欣赏。”

QQ截图20220322092615.jpg

把记忆镌刻下来

尽管锔瓷有粗细之分,但具体到某件器物的修补上,界限也不是特别明显。张兵说,之前有个画家将自己喝茶的陶碗送来修补,这件陶碗因为本身古朴,加上碗边防烫手缠绕的线绳浸满了茶渍,而且盖子已经裂了好几块,看起来非常破旧。不过,张兵也并没有完全按照常活那样,粗略地修正一番,而是用上了他会的几乎所有的工艺。“裂缝上了锔钉,盖子内沿做了包边,盖子上把手修牢,又在修补痕迹处做了錾刻……”张兵介绍,这个盖子,该粗的粗,该细的细,整体修好后,依然是旧的,但却多了一些韵味,感觉比新的更美。

“这个画家说陶碗用顺手了,都不舍得扔。”张兵说,锔瓷就像一个纽带,连接着器物和人,承载着使用者的情感与记忆。即便有裂痕,修复后就像把这份记忆镌刻下来。

QQ截图20220322092607.jpg

匠人的耐心与智慧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这话说的就是锔瓷。张兵找出自己的金刚钻,大小像一支笔,在瓷器上打眼就靠这个。接着,他又找出一个像二胡弓一样的工具,套在金刚钻上左右拉动,钻头便在瓷器上打出一个小孔。“我刚才用的是过去老匠人的工具,打得比较慢,现在都不这样打孔了。”张兵说,尽管现在有更先进的工具,但打孔这个环节依旧是对匠人的考验,因为有些瓷器很薄,只有两毫米左右的厚度,一不小心,就可能打穿或者炸裂崩瓷,“初学者有的是打坏的,即便是手艺成熟,这个时候也不能走神。”

孔打好要锔钉,做锔钉得非常讲究,既要大小适中又要美观耐用。它决定瓷器锔后的使用寿命及美观程度。“很多人就喜欢锔钉,打上一排很漂亮。不过手艺高超的匠人,可以用很少的锔钉把一个大裂缝补得滴水不漏。”张兵说,物体中存在应力,只要找到那个点,在上面打孔锔钉,可以让修好的器物非常牢固严密。

锔瓷要保证器物的实用性,恰恰就是因此,也让这门手艺的难度提升不少。张兵说,除了打孔锔钉,锔瓷还有錾刻、金缮等工艺,根据不同材质的器物,不同破损情况,选择相应的工艺。“所有工艺囊括了大量现代科学知识,过去的老匠人虽然不懂这里面的物理原理,但他们善于运用规律,这就是一代代匠人的智慧。”

QQ截图20220322092624.jpg

一份惜物之心

过去物资匮乏的年代,一件器物总是反复修补使用,而今,修补的意义也有了变化。

“好多人送来个杯子、盏子,可能也就一百来块钱,原本也没那么贵,可我这一次锔活还一两百块呢。我有时候建议没必要修,但对方常常要求,不管多少钱,一定要修好。”张兵说,其实大部分人就是冲着锔瓷的手艺来的,就喜欢器物修补后的样子。甚至有人还跟他说,想把东西打碎,让张兵来修,“这就更没必要了,锔瓷的内核本来就是人们的惜物之心,故意打碎再修,反而违背了初衷。”

除了喜欢锔瓷的效果,还有那么一部分人,纯粹因为对某件器物的情怀。张兵说,之前有人送来个杯子要修,自已一看这杯子也就值几十块钱,于是依旧建议多衡量一下。但对方表示,这是旧友生前送的,想修好留个念想。经一番仔细修补后,张兵将重获新生的杯子递给对方。对方拿到杯子眼睛里流露出感动的神情,张兵看在眼里。“有时候看到别人喜欢我给他们做的锔活,我自己也特别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