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实融合补短板 需政策、资本、市场三重发力
2022年1月12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规划》指出,数字经济发展要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规划》部署了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等八方面重点任务。
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需要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相向而行。那么,我国产业发展要如何实现数实融合?政府、企业、市场、资本、技术应从哪些方面积极作为,以实现创新引领、融合发展,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发挥比较优势 逐步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研究室主任李勇坚提出,要实现产业数字化转型,政府须逐步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从数据安全、数据保护、数据共享、数据交易等数字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展开,找到合适的抓手和切入点,把数据要素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去年上海数据交易所正式挂牌成立,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在数据交易领域里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
从政策制定角度来看,李勇坚指出,数实融合首先应以指导性政策和引导性政策为主,少一点硬性的、禁止性的规定;其次,要处理好发展和监管的关系,在政策制定之初就着眼大局,避免有问题来了才去思考如何治理的“碎片化治理”困境;第三,要落实监管协同的理念,治理主体要从原来单一的以政府机关为主,转向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媒体、用户等多方面主体协同共治的治理结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认为,有关政策的制定要更加明确发展规范、监管重点和相关政策制定的时间表,让企业对于行业融合发展有更稳定的判断和预期。
就提升政府部门数字化水平而言,聂辉华指出,相比企业数字化,我国政府部门数字化开始的时间更早,进度也更快。例如金税工程,我国1994年就开始推进了。如今,中国的数字经济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要更充分地发挥出中国的比较优势,推进数字政府建设。
此外,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强调,有关方面也要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推动数据共享 建设数据互联互通平台
数字产业与实体产业的融合,意味着数据将在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在企业内部和不同企业之间流转。因此,李勇坚提出,首先我们需要逐步建立和落实数据的标准、协议、接口等一系列基础参数,完善数据产生和流转的工业配套软硬件。这不仅需要统筹来自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工控机、单板机等不同数据源的数据类型,也要结合具体数实融合解决方案的数据要求。李勇坚认为,这种底层的、基础性公共物品的供给、维护和改进需要由政府牵头,其他市场主体参与和配合才能完成。
除了建立数据标准以外,国家标准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提出,政府还要建立支撑工业互联网创新的服务平台,其内容包括相关算法、软件、可供开放的数据,并且配置相关技术负责人。这些服务可以由政府直接出资建设,也可以通过政府扶持或者购买完成。各类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可以在这个平台发布,让高校、研究机构参与进来,实现数实融合的产学研一体化。
在推动平台建设方面,聂辉华提出,我们也可以参考其他国家的经验。例如,日本政府在平台上持续更新企业、中介、服务商的名录,让有需求的企业能够及时联系到相关服务商,为自己量身打造方案。
在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立数据服务平台之后,李勇坚提出,要进一步推进数实融合的模块化、软件化、平台化、通用化,从数字化解决方案的供给方面来减少成本、提高效率。具体来说,我们要参考制造业发展的经验,把技术、数据、软件、资源软件化、平台化,让它可移植、可复制、可通用,让企业享受数字化带来的效率提升。
产业数字化 需要数字企业和实体企业深入磨合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数字技术企业为实体经济企业提供服务。然而,不同实体经济企业的行业背景、工业流程和实际需求复杂且各不相同,这就成为数字技术企业、IT企业与实体经济企业合作的一个“高门槛”。就此,邬贺铨提出,数实融合要以实体经济企业的诉求为主,数字技术企业要放下身段,耐心学习。
李勇坚表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就是要把企业研发设计、加工制造、营销服务等业务流程全部数据化,然后将其整合到一个网络化的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出数字化生产的潜力。这个过程中,数字服务方必须对生产企业的需求特点、生产特点、供给特点等工业知识有比较全面的理解,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才能提供量身定制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就此,李勇坚以曾调研过的一个为电商生产包装纸箱的企业举例,该企业为了减少市场供需变动对企业生产线造成的冲击,与某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发了一套订单管理系统,将企业的订单量与它的生产系统联系起来,合理安排生产,大大提高了其生产线的稳定性。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研究院产业科技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余江指出,数实融合要实现产业价值,需要数字企业和工业企业经过相当长时间辛苦的、甚至痛苦的磨合。这个过程也需要国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放下包袱,增强信心,沉下心来长期坚持这项事业,更好地与国家长远战略需求同频共振。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解决“卡脖子”问题
数实融合意味着新兴数字技术、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的深度融合。当今5G技术高带宽、低时延的特点,能够更好满足工业互联网等融合基础设施的需要。邬贺铨提出,目前工业企业普遍应用的PLC控制系统等传统工业模组,事实上不具备跟云计算、边缘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IPV6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的条件。因此,我们要抓住5G技术带来的机遇,用5G工业网关代替PLC,同时把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进去,简化工业企业内网的层次,做到扁平化,从而做成跨行业的、通用的系统。
邬贺铨认为,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生产企业,内部的不同应用场景下运转着不同的系统,比如机器视觉、质量检测、远程遥控等,有的企业内部的应用场景甚至多达上百个。但是这些系统普遍是孤立运转的,彼此间的联系很少,因此目前产业数字化的效果并不理想。“我认为,需要让5G+工业网关实现全流程贯通,才能解决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困难。”邬贺铨总结道。
数实融合不仅意味着一个企业的内部数据做到全流程贯通,也意味着不同企业、不同行业间的数据能够及时有效地对接和流转,这就对一个国家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在包括工业控制、工业软件、工业网络、工业信息安全在内的基础技术领域,以及边缘智能、工业大数据分析、工业机理建模、工业应用开发等关键技术领域,还存在一些技术上的短板。
要解决技术“卡脖子”问题,实现科学技术的高水平自立自强,张占斌认为,一方面需要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进一步地加大投入;一方面也需要国家继续深化市场改革,引导资本市场对核心技术攻关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降低成本 促进中小微企业数实融合
目前我国消费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并不平衡,呈现出“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态势。张占斌指出,这种不平衡给我国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进程带来了很多困难。
余江指出,目前数字技术企业给实体经济企业提供的解决方案中,比较成功的案例普遍集中在零售、餐饮等服务型和消费型的中小微企业。然而,对于那些生产型的企业,数字企业能提供的有效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并不多。这些生产型企业的供应链、库存、营销等业务环节的决策很需要数据支持,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是中小微企业数字化发展面临的难点。
张占斌提出,各级政府可以遴选数字经济领域的独角兽企业进行培育,通过树立标杆企业、推广典型的应用场景,充分发挥数字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升级中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此外,余江认为,我国传统工业企业的龙头企业,比如海尔、树根互联、美云智数等也推出了一系列基于产业互联网的成套解决方案,这些企业也应该得到进一步鼓励和支持。
此外,聂辉华认为,现在很多地方政府投资建设了数字化园区,这些园区数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通过进驻数字化园区,中小微企业能够接入园区的数字化系统,从而有效推动其数实融合的发展。聂辉华补充道,今后数字园区建设要更注重满足中小微企业个性化的需求。
采写/新京报记者 孔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