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山“追”熊猫30年 他和团队获国际巡护员奖 临期生鲜能否成为新风口? 陕西宝鸡公布12例本土确诊病例主要活动轨迹 北京新增6例本土确诊病例、1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辽宁营口鲅鱼圈区核酸筛查时发现1份核酸检测结果异常 《红纸鹤》还原真实家暴谜案 天津本轮本土疫情第51-78例阳性感染者轨迹公布 山东淄博多地划为中风险地区 今天北京云量增多 夜间北部西部局地有零星小雨或雨夹雪 广东东莞公布2例确诊病例、10例无症状感染者活动轨迹 跟风抹黑英烈,或受全方位制裁 四川石棉:600岁古树光叶木兰花开沁人心 13日8时起 江苏常州机场出港旅客须提供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聚焦:抗原检测有哪些优势?价格如何?对疫情防控有何意义 抗原检测是啥?自测阳性怎么办?解读新冠病毒检测新策略 高科技北斗定位无人驾驶播种助力春耕生产 宁夏品牌研究会举办商标与品牌建设科普大讲堂 综述:乡村振兴中的新疆“访惠聚”身影 浙江宁波举行百万市民迎亚运植绿行动 线上线下添绿意 厦门海警牵头种植红树林 “海岸卫士”联手共护碧海蓝天 连云港通报三起泄露疫情防控信息典型案例 多人被处理 深圳口岸检测出14名跨境货车司机核酸阳性 详情公布 大学生新冠肺炎患者常卓尔出院:乐观心态是最好药方 山西首家基层“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基地”成立 孙中山先生逝世97周年 江苏各界人士拜谒中山陵 青海:2021年完成义务植树1910万株 北京设立17处春季植树接待点 28个义务植树基地全年服务 逾百名台胞台属在广东中山共植“台商林” 呼和浩特战疫记:“90后”警察卸掉20多天“羊倌”身份 拘留20日!云南昆明一男子拒不配合疫情防控强闯地铁安检 辽宁大连:专项整治工棚和出租屋等安全隐患 山东沂源:14日起全县中小学幼儿园调整为居家线上教学 河北邢台赵村的美丽“蝶变”:从“晴天飞沙伴”到全国文明村镇 上海中小学线上教学首日 家长:孩子接受度挺好 吉林省汪清县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例 行程轨迹公布 男子偷渡到缅甸向国内走私大量毒品获死刑 宁夏平罗:课后延时服务让教育更有温度 赋能冰雪盛事,惠及特殊人群——冬残奥上的科技力量 宁夏开展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创建自治区级评价工作 山东青岛:离青须凭健康码绿码并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安徽初婚年龄“破”30 爱的教育比“催婚”更重要 吉林长春实行封闭式管理 全市居民有序进行核酸检测 青海海东:发出全省首份《家庭教育令》 督促家长“依法带娃” 北京顺义发现一例新冠病毒阳性检测者 湄洲岛:两岸同胞义务植树 妈祖故里添新绿 贵州遵义新增1例省外返乡确诊病例 详情公布 山东青岛城阳区公布1例无症状感染者行程轨迹 15.5万亩!平罗县超额完成春小麦播种任务 武汉5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多出一张“双人床” 武陵山区荒坡变“聚宝盆” 石上“生花”开启旅游致富路
你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新闻 >

巡山“追”熊猫30年 他和团队获国际巡护员奖

2022-03-13 09:04:52来源:成都商报

“比大熊猫数量还少,巡护员需要更多新鲜血液”

巡山“追”熊猫30年 他和团队获国际巡护员奖

3月12日,植树节,天府大地一片翠绿。熊猫,是成都最出圈的IP,也是这座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佳见证。放眼城市,你会发现熊猫的形象俯拾皆是。

去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向全世界宣布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成立;今年年初熊猫基地扩建区开门迎客,更是让熊猫再度火了一把。从即日起,成都商报-红星新闻推出“我与熊猫之都”系列报道,走近这座城市里那些与熊猫结缘的人,讲述熊猫与他们的动人故事。

去年年底,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卧龙片区木江坪保护站站长施小刚,到成都参加高级工程师的面试考核。黑色冲锋衣加防风裤,施小刚依然是行走野外时的装束。当时距离2022年不到十天,他即将迎来在卧龙的第30个年头。就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他所在的团队更是如大熊猫一般闪耀国际舞台,获得了国际巡护员奖。

今年50岁的施小刚1992年从四川省林业学校毕业后,就一头扎进了四川卧龙的原始森林里。他先后参加了第三次和第四次大熊猫全国调查,谈起在野外遇到大熊猫,他语调平静。“我们那的巡护员基本都和野生大熊猫打过照面,不少人都用手机拍到过。”施小刚笑着说,这是他们单位的“福利”,下一个可能就是雪豹了。

巡护之变

迷彩服变冲锋衣 红外相机“鸟枪换炮”

“以前哪有这些?”说到变化,施小刚扯了扯身上的冲锋衣回忆说,以前巡护只有迷彩服,搭帐篷用的是油彩布。说到寒冷,施小刚更是记忆犹新,有一次他们在山里迷了路,直到第三天天气放晴,才走出来。“当时又冷又饿,为了充饥挖树根吃,树根上带着少许泥土,又苦又涩。”施小刚说,大家把油彩布撕成一条一条的,裹在身上保暖。他们走出山林顺着公路先遇到了一个养蜂场。蜂场老板给了他一把白糖;又走了一会儿,遇到了一家餐馆,每人都要了半斤面,但基本都只吃一口就饱了。

除了冲锋衣、帐篷等,还有一样装备的升级换代,让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红外相机。“一方面是因为保护力度持续加大,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监测装备的升级换代。”施小刚说,除了提供最直观的图片视频资料,红外线相机更是为掌握野生动物生态学习性和栖息地的调查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基础数据。红外线相机24小时都在工作,可以定点对同一位置进行持续性的监测,每一台红外线相机得到的结果,就像野外庞大生态系统中的一块拼图。当数量足够,科研人员经过分析就能了解全貌。

施小刚回忆,2005年前后,红外线相机还是稀奇货,用的地方很少,一台五、六千元,防潮防冻以及拍摄效果等性能还不稳定。当时用的也还是胶卷,一台只能拍二、三十张照片,工作人员每个月或者更短时间就需要去更换胶卷。现在红外线相机都是数码的,一次拍几千张(段)图片及视频完全没问题,工作人员每季度或是半年去取一次就行了。

大山之变

山林里的枪声消失了 巡护员从幕后到台前

变的除了装备,还有他们巡护的大山。

“当时进山会听到枪声,地上有陷阱和猎套。”施小刚说,随着山林的原住民逐渐搬到外围区域经营起了民宿农家乐等,山林里的枪声逐渐消失,地上的陷阱和猎套也越来越少,现在基本看不到了。猎人老了,他们的后代有了更多的选择。山林里的动物世界回到了最初模样。2016年到2018年,施小刚和同事收集大熊猫粪便进行DNA鉴定,初步估算卧龙一共有149只大熊猫。“应该说至少有149只,收集粪便时可能会有少量没被发现的‘漏网之鱼’。”施小刚笑着说。

在去年大熊猫国家公园成立后,这些远离人群的动物世界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巡护员也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去年施小刚所在的木江坪保护站更是闪耀国际舞台,获得了国际巡护员奖。国际巡护员奖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自然保护地委员会与国际巡护员联盟等机构于2020年联合设立,以嘉奖在全球各类自然保护地做出卓越贡献的巡护员。

被问及巡护员情况时,施小刚说,他们比大熊猫的数量还少。他带的队员年龄大多在30到40岁之间,其中有三四个年轻的大学生。

“他们几个本身都非常喜欢野外和动物,否则很难坚持下来。”施小刚解释说,野外巡护很苦,并非大家想象中那么浪漫。巡护员的体能技术已经很好了,还是会累到无心看风景。对于更多人而言,仅仅只是走一遍可能就已经筋疲力尽了。当你在野外手脚并用、狼狈不堪时,风景再美都是多余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成立带来的关注度,也让施小刚看到了壮大巡护员队伍的希望。“巡护员需要更多新鲜血液。”他说。

个人之变

除了追熊猫还要追雪豹

已在都江堰安家

从青年到中年,施小刚追了大熊猫20多年后,又多了一个新目标,那就是雪豹。“雪豹发情的时候,叫声有点像猫,但听上去更浑厚。”施小刚介绍说,雪豹每年12月份到1月份发情。追了它们三年多,他和同事还没有在野外看到过它们的身影,只听到过它们的叫声。雪豹灰白色的保护色和矫健的身手,使它可以无声无息地隐藏在高原荒漠中,让人难觅踪影。

大熊猫一般生活在海拔两千多米的区域,最高可能会出现在海拔三千五百余米左右的位置。而海拔三千五百余米的区域对于雪豹来说则是“起步高度”,它们最高可能会出现在海拔四千余米甚至五千余米的高度。而这“更上一层楼”的变化,除了森林还有高原荒漠,这给巡护员们带来难以想象的困难。“开车到最近的公路下车徒步到目标区域,光是单边至少就要四五天,到了之后每天还要完成1公里的垂直爬升。”说到这些施小刚也是不住地摇头,难,太难了。

巡护员们每天早上六七点背着氧气瓶,从海拔三千米左右的大本营出发。说是大本营,其实就是牧民临时使用的棚子。一路向上的过程中,巡护员要面对的是最缓也有四五十度、最陡七八十度甚至九十度的陡坡。另外,天黑前他们必须要下山赶回大本营,一般晚上八九点能到。“必须下山,不然会被冻死。”施小刚解释说,夜里上面温度会降到零下十几度甚至零下二十几度。

如今,老家在重庆的施小刚已在成都都江堰安家。成都也有部分区域被划入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在施小刚看来,做好保护的同时,让更多人了解同样重要。通过成都的人气,让更多人感受壮观的大自然,了解大熊猫等珍贵野生动物,成都本身就是很好的桥梁。成都和大熊猫的不解之缘,也正是成都和大自然紧密联系的一个缩影。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林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