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评论员 丁静
近日,在春节返乡人焦灼的盼望中,全社会反对“层层加码”、提倡精准抗疫的呼声渐高。随着国家卫健委再次强调防止“层层加码”,不少地方闻风而动,出台了一系列纠偏措施。新疆要求健康码、核酸结果等全疆互认,广东鼓励错峰返乡返岗,山西要求执行全省统一的管控政策。浙江一地“想家了吧?只要你所在街道没有封闭,就可以回来”的人情味,让众多网友破防。“反对层层加码”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文件上,一股新的基层施政新风扑面而来。
然而,在一些网络评论区,依然可以看到网友“哪里可以投诉?”“谁来管管我们这”的呼声。显然,基层改革不易,一切尚需时间,我们唯有期待更多地方闻风而动,拆掉“层层加码”的土围子。
需要深思的是,国家三令五申,群众深恶痛绝,一些地方为何仍难以走出“层层加码”的困局?在反思部分干部懒政等作风问题的同时,恐怕也要看清“层层加码”背后的隐性逻辑。一方面,基层承担了疫情防控“最后一公里”的责任,却缺乏与之配套的权力和资源;另一方面,“防疫过点比防疫不力好”的潜在想法,也使得一些干部被迫矫枉过正。
“层层加码”背后的问题并不限于疫情防控领域,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影响基层治理绩效和现代化水平的体制机制性困局。一些地方在逐级分解任务的同时,不愿完善配套措施,只顾将责任层层甩锅到基层,这种毛病也带到了疫情防控领域。部分上级政府通过发文件、开会议,将疫情防控的任务下发到基层,“属地责任”落实到基层,但有关资金和资源的划拨权却停留在上级职能部门,基层政府部门责权利不对等,工作上难免遭受掣肘。
“层层加码”也暴露了部分基层干部缺乏干事创业积极性的现状。当前,不少基层干部的职业现状是:晋升通道窄、工作待遇低、监督问责多。激励机制不足,容错机制缺乏,导致有的干部宁愿躺平、佛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疫情防控中,按照上级要求一刀切,顶多是方法不当,“独辟蹊径解民忧,出了问题自己兜”,反而得不偿失。
年关已近,打破“层层加码”困局正当其时。应将提升疫情防控水平当作变革的好机会,将更多的财权、人权、事权配给基层,“后进生”才更有条件、更有意愿去抄“优等生”的作业,疫情防控的责任才能切实落细落小落实,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会向前迈进一步。
当然,反对“层层加码”不是反对因地制宜。希望更多地方拆掉“层层加码”的土围子,主动担当、创新作为,用心用情落实依法科学精准防控,尊重每一个防守的背影,善待每一个返乡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