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移民致富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提升“四大提升行动”,既是我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也是事关民生的大事要事。如何以“四大提升行动”为载体,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在自治区政协十一届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8位政协常委围绕这一主题作大会发言。
泾源县六盘山镇集美新村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本版图片均本报记者 党硕 摄
聚焦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联农带农富农水平
自治区政协常委党彦宝:目前,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面临空间布局不够合理、农产品加工能力较弱、加工转化率不够高等问题。
建议:以“四大提升行动”为契机,结合我区特色优势农产品分布,制定农产品加工提升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初、精深加工各环节,逐一提出“产业协同+集群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坚持补链、延链、强链相结合,推动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向优势区域、中心乡镇和物流节点聚集,向园区集中。推广“重点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共同发展模式。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发展,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劳动力成本转移等方式,让家庭农场及农民合作社抱团发展,上联龙头企业、下联农户,互惠互补、协同发展,共同分享二三产业增值利益。
按下自主迁徙居民增收“快进键”
自治区政协常委徐勇:我区多数自主迁徙居民在户籍政策约束下,土地难确权、住房难办证、政策难享受、社保难保障,加之流动性大、职业稳定性差,整体收入较低、返贫风险高,亟需引起关注。
建议:由职能部门委托专业机构,对全区自主迁徙居民进行全面排查、精准分类,有针对性地制定支持增收政策。把自主迁徙居民全部纳入生态移民扶持范围之内统一识别,享受同等待遇。通过政府和市场双重作用,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把特色产业发展作为自主迁徙居民致富的根本之策,增加经营性收入。加大农业保险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加强自主迁徙居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务工就业率。从解决户籍问题入手,理顺自主迁徙居民的身份和土地权属,提高财产性收入。探索进城落户自主迁徙居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退出转让机制。
新建的宁夏医科大学附属银川市中医医院将极大地提高银川公共卫生事业,健全区域内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提高移民就业质量拓宽增收渠道
自治区政协常委马中勇:就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缺乏劳务品牌等仍是目前移民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议:就业主管部门要从就业培训、劳务输出、就业咨询、劳务信息等方面,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规范劳务派遣公司用工行为,提高移民地区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性。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育特色劳务品牌。按照“培训促品牌、品牌促就业、就业促增收”的培训思路,成立劳务品牌开发机构,形成“要想稳定致富,依靠品牌劳务”的共识,帮助务工人员更新观念,树立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针对城市生活需求,加强家政、医护、木工、装饰、装潢等生活服务业劳务品牌的塑造,带动进城务工人员高质量就业创业。针对农业生产服务需求,打造无人飞机、农机驾驶等职业品牌,培育新的劳务经济增长点。
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为乡村振兴“打好地基”
自治区政协常委张源沛:作为全国较早开展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省区,我区仍存在宅基地资源盘活缓慢、未能转为财产性收入等问题。
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宅基地改革政策法规。呼吁国家加快农村宅基地立法,完善宅基地收益分配机制,建立超占部分有偿使用和不足部分二次确权制度。挖掘《自然资源部支持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意见》政策空间,先行先试,破除土地资源政策壁垒,探索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跨更大区域、跨更广群体流转措施,激活农村宅基地市场。加速宅基地确权,明晰村集体宅基地权益。搭建流转平台,推进宅基地资源盘活。加快农村宅基地改革,推进宅基地使用权抵押担保、合法流转和有偿退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搭建全区统一的宅基地市场信息平台,培育宅基地流转、价格评估等中介机构,建立宅基地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用“互联网+”提升农村教育质量
自治区政协常委王春秀:目前,我区“互联网+教育”城乡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但是在“十四五”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新阶段,面对“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新任务,农村“互联网+教育”还存一些短板。
建议:加强农村教育云平台应用指导,完善农村教师培训机制。健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推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常态化应用,促进乡村学校与城镇优质学校同步线上教学、教研和交流,构建“一校带多校”协同发展模式。完善城乡对口支援办学机制,推进集团化办学,以优质学校为核心带动农村学校、新建学校、薄弱学校共同发展、快速成长。建立“互联网+教育”运维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各地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专业化运维服务团队,帮助农村学校解决“互联网+教育”系统运行、设备维护、技术保障等问题,推动农村“互联网+教育”应用。
提升农村教师综合素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自治区政协常委刘明:发展农村教育,根本在教师。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村小学、教学点,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普遍,不能满足农村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建议:鼓励农村教师提升学历水平。大力开展农村教师分层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加情景体验式培训,让教师边学习、边讨论、边实践。根据教师执教时间,分层按需开展培训。发挥参训教师的引领示范效应。改革县(区)教师培训机构,制定县(区)教师培训机构标准,加强对培训人员、教学骨干的培养。建设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开展在线教学研讨,与全国同行开展同步备课、授课等交流互动。利用远程教学、数字化课程等信息技术手段,破解农村优质教学资源不足的难题。
永宁县闽宁镇“巧媳妇儿”在进行网络直播带货。
加快“互联网+医疗”建设提升乡村医疗水平
自治区政协常委杜勇:近年来,农村“互联网+医疗”存在政策运行机制有待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有待完善、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等问题。
建议:建立医疗健康信息化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把互联网医疗监管纳入法律规范内。完善“互联网+医疗”线上诊疗、信息互动、结果评定、数据分析等功能,形成服务闭环效应。持续推进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建设,将医保电子支付与电子健康卡、健康码融合。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整合现有远程诊断系统,激励区域中心医院共享医疗资源,推进成熟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基层应用,提升乡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规范化诊疗能力和健康管理水平。推动“互联网+医疗”向中医药领域延伸,提升乡村医生的中医服务水平。加强业务培训,提升乡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普及程度。
培训乡村医务人员让农村群众有“医”靠
自治区政协常委王波:“县乡医院医生看病水平还不够高”“乡村医生看病能力更有限”是不争的事实。让农村群众有“医”靠,关键是加强乡村医务人员培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建议:探索符合农村医疗卫生实际的培训内容,完善激励机制和培训效果评价机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乡镇卫生院每年提出2个至3个需要提升的科室,县级卫健部门对口支援、按需培训。采取派驻、巡诊等方式提升基层医疗水平。用好下沉资源,上级医疗卫生机构确需长期下基层的(中医除外)医务人员,应当逐级下沉,避免人才资源浪费。完善考核管理,参照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员考核管理办法,对包干医务人员严格管理考核。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乡镇卫生院年终考核挂钩。建立公共卫生经费动态调整机制,按照实际服务人口核拨公共卫生经费。(记者高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