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小村谱新篇——聆听新疆乡村振兴脉动新声 【挑战365天正能量速写画】第042期:妈妈给孩子做核酸却被叫阿姨 南京一野生动物园“女性免费”被指打击男性 区文旅局:表述欠妥 陕西汉中:深化“汉水情”服务 畅通学生回家路 广东深圳:已完成2218.7万人次核酸检测 封控小区物资充足生活有序 天津返内蒙古突泉县初筛可疑阳性人员复核结果为阴性 广东去年成功阻止近15万起电诈案发生 返还被骗资金超3亿元 仝卓高考舞弊伪造材料者被公诉 媒体:释放坚决捍卫高考公平的信号 “复兴号”动车组首次开进大凉山 将带动沿线区域快速发展 30多个鲜红的手印……他们,写下请战书! 郑州“战疫”:大数据护航就医通道 数字赋能流调溯源 èr jiù!张彤彤,又是你 迎难而上 抗击疫情!多地积极落实防控措施 4岁“昂sir”一句话,把警察们整哭了! 奥密克戎本土疫情,天津如何应对? 浙江永康:完成管控人员第五轮核酸检测 物资保障充足价格总体平稳 陕西西安:坚持管控措施持续从严 封控管控区调整防疫措施需满足3个条件 致敬人民警察!各地开展多样庆祝活动 海南海事局签发首份船员培训许可证 船长、大副培训不用再往岛外跑 天津滨海新区:气膜方舱正式投用 核酸日筛可达400万人次 大连12·15疫情涉事企业和人员妨害传染病防治案一审公开宣判 生命至上 银川第一时间打开绿色通道 这几种病 越来越偏爱年轻人 寒冬血糖更易波动 如何稳住血糖 福建举办2022年度民警荣誉仪式 缅怀一级英模潘东升 上海社区民警陈联义:建42个微信群为上万“家人”服务 20余名在华留学生感受冰雪之美 助力北京冬奥会 辽宁2021年给低保对象累计发放保障金46.78亿元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盐城 2021年云南12315热线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9亿元 青海江苏续写新“山海情”:以教育奋进之笔推动东西部协作 镜头下的世界遗产:中外摄影师记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广东深圳:封控小区物资保障充足 持续进行大规模核酸筛查 在这里,感受西藏现代化的脚步 郑州封控管控区外已连续3次阳性病例零报告 内蒙古发现一例核酸初筛疑似阳性人员 系天津返回人员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正在加快申遗步伐 河南郑州:在线问诊送药到家 孕产妇绿色通道上线 熄灯后一个孩子说话全宿舍家长晚上被叫去学校?河南浚县回应 这碗腊八粥,暖到了心窝里! 湿地环境持续向好 超百万只迁徙候鸟过境宁夏 交警暖心送迷路老人回家 2022国考调剂公告发布 想“捡漏”你得先了解这些…… 西甲:西班牙人不敌埃尔切 葛优杨颖联袂代言 语言类节目再攀新高度 北京台春晚有新意更有心意 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公布 总计55地入选 CBA第二阶段:山西汾酒股份胜福建浔兴股份 516名职工收到微心愿礼物 去年宁夏公安执法工作群众满意度达94.96 伪造核酸报告 陈某伟、张某增被警方抓获
你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新闻 >

大漠小村谱新篇——聆听新疆乡村振兴脉动新声

2022-01-11 15:05:36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11日电题:大漠小村谱新篇——聆听新疆乡村振兴脉动新声

新华社记者顾煜、熊聪茹、许晟

“我的家虽然比不上华丽的房子,可它给了我无比的快乐……”新疆和田小姑娘阿依孜巴·阿卜力米提今年12岁,她作文里描写的家,宽敞明亮、舒适温馨。

巍巍昆仑,莽莽沙海。新疆南部毗邻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乡村曾经贫困肆虐,属全国深度贫困地区。团结奋进的各族群众,从大山沙海中突围,2020年11月,新疆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交上成色十足的脱贫攻坚答卷。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乡村振兴新征程上,新疆继续夯实振兴之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内涵;寻找振兴之路,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绘制振兴蓝图,向美好生活迈进……大漠小村正在谱写美好生活的新乐章。

夯振兴之基 坚守不返贫的底线

千年困苦一朝别,脱贫攻坚的成果来之不易,不返贫是底线。

——底线的硬核防守得益于防返贫机制的实效

2021年初,新疆于田县兰干乡尧勒阿日希村村民买提赛地·吾布力艾山突患重病,看病花了一大笔钱,虽然医保政策兜底了大部分,但他作为家里“顶梁柱”因病无法工作,让刚脱贫的家庭再陷困境。

“没有政策帮扶,去年都不知道怎么办。”买提赛地说。

关键时刻,防返贫预警机制发挥作用。因连续3个月收入未达标,村干部及时上门,为他家申请补贴、发放救助金,解决难题。“多亏1.5万元救助金,让我减轻了看病压力,减轻了家庭负担。”买提赛地高兴地说。

这是新疆防止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的一次成功实践。按自治区统一部署,新疆各地出台实施防返贫动态管理和帮扶机制相关措施,重点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的监测帮扶,扎牢防返贫底线。

——底线的硬核防守得益于乡村基础设施极大改善

为了铭记曾经的日子,阿依孜巴的父亲阿卜力米提·乃木图拉自发建起了“农民博物馆”,摆放在庭院屋内的老式农具、木质车轮、生活用品与他如今殷实的家形成了鲜明对比。

阿卜力米提的父亲告诉他,对过去贫苦的日子刻骨铭心,寒冬腊月最是难熬,泥巴房子四处漏风,手脸冻得通红,全家人只能围坐在土炕上。

如今,富民安居房宽敞明亮,电暖气温暖环保,院里种菜种果,屋后鸡羊满圈。“现在村里通了柏油路,游客越来越多。”阿卜力米提说,“以前都不敢想的‘农民博物馆’也建成了!”

放眼望去,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圈的铁路不久将全线通车,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顺利推进,数百万户百姓告别拾柴取火……出行难、用电难、用水难、通信难等长期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被一一破解。

——底线的硬核防守得益于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走进每个乡镇,时常可以听到小学里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乡村扶贫车间机器的轰鸣声,各族群众家中的欢笑声……

这些声音的背后,是新疆各地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学校、医院、工厂等,都建在了家门口。”新疆莎车县恰热克镇居民艾拉汗·吐尔孙说,她的孩子在镇上上学,丈夫也在镇里打工,一家人收入稳定且幸福。在恰热克镇,现有200多户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

昆仑山巍峨矗立,但山里山外已换了人间。千万各族群众摆脱贫困、夯实脱贫成果,在乡村振兴路上大步前行。

寻振兴之路 特色产业在升级

“去年我家16亩核桃又是丰收,收购价格我一点不担心。”在“中国核桃之乡”新疆喀什叶城县依提木孔乡,农民吐拉尼萨·阿布力米提笑着说。

她的乐观源自当地龙头企业新疆美嘉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的核桃订单。提供核桃加工原料的同时,她还是公司的一名员工,“即使我不种核桃,每月还有2300元的工资。”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

2021年以来,新疆乡村产业提质升级,昔日传统种植养殖被一批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产业取代,现代化生产管理越来越普遍,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壮大的乡村产业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吐拉尼萨所在的叶城县,2021年核桃种植面积58万亩,年产核桃12万吨,是当地传统的主导产业、富民产业。

如今,叶城县已形成“县有龙头企业、乡有种植基地、村有合作社”的产业发展格局,全县建有40多个“乡村车间”,吸纳30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农民的钱袋子一年比一年鼓。

与核桃的故事一样,阿克苏苹果、库尔勒香梨、吐鲁番葡萄……环绕塔里木盆地的瓜果特产同样在提质增效。

发展得好的,已经能够打通一二三产业,做到特色种植、精细加工、乡村旅游相结合。新疆奇台县腰站子村便是一例。

由农民转型成企业挂面车间主任的村民王加奎,祖辈一直种小麦,他现在负责监管车间生产整个流程。“每月固定工资6000元,手里有了钱,幸福感满满。”王加奎说,这还不包括村里合作社的分红。

与此同时,腰站子农耕文化旅游也正逐步发展起来。走在柏油村道上,农家内外干净整洁,村头的农耕文化广场立着许多造型别致的稻草人,既传播当地的农耕文化,又吸引游客们流连驻足。

靠着小麦延伸的产业链,腰站子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现有居民443户,202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4180元。

畜牧业是新疆传统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近年来,新疆提出加快推进畜牧大区迈向畜牧强区,在一批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这是人们对戈壁滩的固有印象。但走进建在戈壁上的墨玉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人们都会惊诧于眼前的景象——新疆美比特食品有限公司日加工量达20万只肉鸡,140辆冷链物流车满负荷运转;不远处的新疆万丰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300万只肉羊,打造了繁育、养殖、屠宰、销售全产业链。

兴一项产业,惠一方百姓。

眼下,一座座产业园正在天山南北兴起,一箱箱特色产品“飞”向全国,一处处优美风景吸引八方游客来“打卡”……新疆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的特色产业,正在汇聚合力,握指成拳,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绘振兴蓝图 大漠小村显活力

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新村年龄只有“两岁”,是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后诞生的一个新村。过去的村庄远离县城、深入沙漠腹地200多公里,不通路,不通水,不通大电网,被称为“最后的沙漠部落”。

“搬迁出来老村怎么办?”新的搬迁点距离县城只有90公里,但很长一段时间,这样的疑问一直萦绕在达里雅布依乡党委书记贾存鹏的脑海中。

百姓的钱袋子要鼓起来,但不仅要让钱袋子鼓起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文化繁荣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我们决定保留老村原貌,最大限度保护老村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让村民望得见笆子房、看得见手压井、记得住乡愁,并适度发展畜牧养殖和旅游业,同时在新的搬迁点大胆发展现代种植养殖。”贾存鹏说。

如今,村里种的大芸已经采挖,畜牧养殖合作社羊存栏数已达2万只,从事旅游相关的农牧民超过30人。

同时,新的搬迁点四周已被绿色环绕:新种的小胡杨、2020年种植的数千亩梭梭林与蜿蜒而下的克里雅河一起,成为黄色沙海中让人眼前一亮的景致。

曾经的“沙漠孤村”正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之路。

迅速提升的经济条件,加上生态宜居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多的青年乐于耕耘在乡土之间。

31岁的吐逊马木提·依明2019年从大山里搬迁到叶城县阿克塔什镇,原是牧民的他开始学习蔬菜种植技术。去年7月,他以每座每年5000元的价格承包了7座大棚,其中4座种植西红柿、3座种植西瓜、甜瓜和反季蔬菜。

“前两天刚把又一茬西红柿拿去卖,我的年收入超过5万元,今年要再承包3个大棚。”吐逊马木提说,搬迁后,村里定期举办各种培训,只要努力就肯定能致富。

如今,阿克塔什镇建起种植养殖基地、乡村车间、沿街商铺、农贸市场,生活生产条件不断完善。2018年起搬来的1.4万名农牧民在此安居乐业,有志青年们正大展拳脚。

今日新疆各族群众,正接续奋斗,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努力。(参与采写:宿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