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体花样滑冰赛场上的特殊志愿者
本报记者 于丽爽
2021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昨天在首都体育馆圆满落幕,保障比赛顺利进行的有一群特殊的志愿者:补冰员。
“在电视直播中,中场休息的时候,你会看到工作人员一手拎着小水桶一手拿着铲子,快速跑到冰面上,蹲下来往冰面上的小坑里塞东西再刮平,那就是补冰员。”杨曦告诉记者。花样滑冰比赛中,不管男单、女单还是双人滑,一套动作下来至少有五六个跳跃动作,会在冰面上留下小坑,比赛中场休息时需要补冰员及时修补。
今年21岁的杨曦是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大三学生,他就是这次公开赛的补冰员。都是志愿者,他的岗位技术含量极高。
“6月份开始招募志愿者,很多同学都报名了,最后我们学校才来了6个同学。”杨曦有点得意。杨曦瘦瘦高高,为什么能入选呢?因为他有11年花样滑冰的经验。
“我10岁开始学习花样滑冰,最好成绩是全国冠军赛第6名。”杨曦说。虽然是花样滑冰运动员,但杨曦以前也只是在电视上看见过、听说过,并不真正了解补冰员的工作。
这次到了首体后,主办方安排了专家对他们进行培训。“培训我们的老师是一位来自法国的制冰师,他重点讲了两件事。”杨曦说,比赛中场休息时,修冰车也要上场作业,清扫冰碴等。补冰员不能影响修冰车的工作,只能见缝插针去补冰,因此,第一件事就是要时刻观察修冰车的行驶轨迹和方向,避免发生意外。所以补冰员首先要会滑冰,速度还要快,有花样滑冰、速滑、冰球等运动经验的优势就很明显。
第二件事才是怎么补冰。“老师告诉我们,带的雪要适量,最好潮湿一点,这样补的速度快。”杨曦介绍。具体到补坑环节,花样滑冰运动员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我们对冰面比较了解,能最快速地找到坑。运动员一般都在场地纵向两边比较宽阔的区域做跳跃动作,两边的坑会比较集中。”杨曦告诉记者。
虽然能判断出大致区域,但找起来并非易事。“冰场的最底层都会铺一层有图案的塑料布之类的,冰面是白色的,比较透明,场地上的灯光打得也比较亮,所以有坑也看不太清,找起来比较费劲。”杨曦说。可杨曦有绝招,“我比较了解跳跃的轨迹,先找起跳之前的滑行刃,顺着它的轨迹就能找到坑。”
比赛期间,通常一个项目比完会补一次冰。两个项目之间中场休息时间十分短暂,留给补冰员的也就三五分钟。“我们把冰场分成四个区域,每个区域三个人,一次一个人平均会补七八个坑。”杨曦说。“每次上去我都希望能多补几个,给接下来的比赛创造更好的条件。”
比赛开始后,补冰员要回到休息室,能听得到场上的比赛音乐却看不到比赛,对曾经身为运动员的杨曦来说是一件很难受的事儿,但杨曦仍然十分珍惜这次机会。
“能为来自世界各地的高水平运动员服务,就觉得很兴奋。”杨曦说,测试赛是为正赛做准备,他期待2022冬奥会快点到来,“服务过冬奥会,肯定是一个特别值得骄傲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