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长津湖战地记者张崇岫:强大的精神是取胜的关键 广东侨乡高州盐焗鸡:家乡风味最难忘 十四部门印发家政兴农行动计划 带动就业 保障民生 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秋降大雪 雪深达30厘米 “慢火车”变身乡村振兴“致富车” 陕西太白一金矿发生泥石流灌入矿井巷道事故 致三人被困 “一卡通”贴近民生实事 提升公共出行服务运行效率 短短几天降水量为何超常年当月三倍以上?——专家解读山西连续强降雨过程 从农村到城市 能就业 好就业 就好业 珠海遭遇红色暴雨袭城 公交停运致居民出行严重受限 家政服务健康发展要做到“两头满意” 又到枫叶飘红时:南京栖霞山开启“赏秋季” 巨轮穿梭水运兴“一卡通”畅行300城…… 福建漳州海警成功救助3名被困游客 海报|石榴花开,籽籽同心!一起看民族团结进步的“宁夏故事” 北京发布规划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以实实在在的慈善服务托举儿童美好未来 持续降雨致山西多处古建受损 官方采取临时保护措施 一条热线撬动了基层治理!北京这部“为民服务法”是这样诞生的 专家:“银发”浪潮下老年医学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呼吁储备人才 焦点访谈:我与雪豹做邻居 博物艺术家资佰:用艺术“翻译”生物多样性 年轻人热衷“迷你挖宝 考古盲盒魅力何在? 台风“圆规”靠近 浙江温州发布防台风Ⅳ级警报 内蒙古额尔古纳迎来入秋后首场大范围降雪 伊朗画家的“乡野情缘”:扎根中国山村带来“国际范” 浙江首次发布年度数字阅读报告 人均电子书阅读量达9.7本 持续降雨致陕西大荔县累计23.9万人受灾 穿越煤海驶向新绿——贺兰山“时光慢车”走过50年 “康养”项目成“采石场”:挖山采石600余万吨,周边山体严重滑坡 瓜果满园粮满仓 金秋时节好“丰”光!来看祖国各地丰收胜景→ 新疆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全力保障群众购药用药安全 库布其绿锁黄沙再生“金” 大熊猫全球圈养总数达673只 应急管理部:前三季度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9494万人次受灾 鲁菜传人盼“破局” 助力中国饮食文化“走出去” 绿富同兴需算好三本账 以农为本推进融合发展 “城市萤火虫”换书大会交互感悟 浙江宁波创新阅读品牌 海南儋州一渔船翻沉 1人失联 中国红十字会调拨199.1万元物资支援山西灾区 吴岩:五方面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发展 “共享庭院”让乡村旅游更火 中国美术馆藏黄河题材美术精品展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狮子山”影响减弱琼州海峡复航 “圆规”12日起影响海南 黑龙江七台河矿震事故救援工作结束 4人获救3人遇难 “最穷村”蝶变“最富村” 乌鲁木齐南山脚下兴起乡村旅游热 警方通报“两网友自称被针扎”:排除故意传播艾滋病 “育儿帮扶者”还是“矛盾导火索”?隔代抚育之痛如何解 台风“狮子山”继续影响华南地区 冷空气影响中东部地区
你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新闻 >

92岁长津湖战地记者张崇岫:强大的精神是取胜的关键

2021-10-10 19:04:39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合肥10月10日电 (张俊储玮玮)“将军一声呼,战士忘了苦。一人一土豆,追到海尽头。”92岁的战地记者张崇岫回忆起71年前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依然历历在目。

张崇岫讲述长津湖战役照片背后的故事。 张俊 摄张崇岫讲述长津湖战役照片背后的故事。 张俊 摄

电影《长津湖》正在热映,而张崇岫老人就是这场战役的亲历者。记者日前来到张崇岫在合肥的家中,他一边翻开摄影图集,一边向记者讲述镜头背后的故事。

张崇岫1929年出生于当时的安徽巢县,13岁加入新四军,担任战士和文化教员,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1月12日,张崇岫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政治部摄影组长进入朝鲜,在此后3年时间内,用镜头拍下了2000多张珍贵的照片。

张崇岫讲述长津湖战役照片背后的故事。 张俊 摄张崇岫讲述长津湖战役照片背后的故事。 张俊 摄

说起长津湖战役,张崇岫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庄严崇敬。张崇岫回忆,部队刚入朝鲜时已是冬季,战士们第一次遇到零下三四十度的天气。“当时有个战士在参加完战斗后,把鞋脱了准备洗洗脚,结果脚上的皮肤就像熟地瓜剥皮一样脱落,班长让他到后方的医院去,他就是不愿意走。”张崇岫回忆道。

在张崇岫拍摄的长津湖战役照片中,有战士们在半米深的雪地中行军,也有战士们向山顶冲锋,还有战士们匍匐雪地伏击敌人。张崇岫说,当时子弹就在身边飞过,炮弹就在周围爆炸,但没有一个战士退缩害怕,强大的精神是取胜的关键。

“当时由于道路和车辆遭敌人毁坏,部队半个月无粮食补给,战士们只得每天靠一颗冻土豆充饥。冻土豆就装在腰间,慢慢把它捂化了再吃。”张崇岫告诉记者,当时志愿军在长津湖面临的两大难题,一方面是紧缺重武器装备,另一方面就是饥饿和严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只有靠人的勇敢。”

张崇岫还拍下了许多敌我双方零距离战斗的照片,其中包括敌人从装甲车上爬下来投降、志愿军战士冲上公路追赶逃敌、志愿军击毁敌人坦克等珍贵照片,而“胜利会师”则是他最满意的一张。当时张崇岫独自一人,徒步四五十公里,走了七八个小时追上先头部队,最终在朝鲜咸兴港记录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胜利会师的“经典一幕”。

谈到自己的这段经历,张崇岫表示,搞摄影一定要胆子大,要提前构思准备,因为当时胶卷非常珍贵,拍一张就要成功一张。即使战场上枪林弹雨,即使敌人就在眼前,作为战地记者,也要往前冲,拍到这些画面。

战争也给张崇岫的身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痕迹,他的手掌被子弹贯穿过,腿上也有一块块伤疤,但他却很少跟别人提起这段难忘的经历,因为他觉得这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当时如果不是他,也会有别人拍下这些照片。

“现在人生活好了,但不能把这个事情忘记了。”张崇岫表示,如今的美好生活离不开老一辈人的牺牲和奋斗,希望人们能不忘历史,珍惜现在的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