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州9月7日电 题:广州增城300年客家围垄屋 见证历史建筑之美
作者 程景伟 李诗敏 刘厚廷
广州增城区中新镇福和一带不仅山水风光秀丽,古村落群亦颇具特色。在中新镇坳头村岗埔村,至今保存一座小围垄屋——岗埔围垄屋。该客家围垄屋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成为当地一大旅游景点。
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岗埔村的始祖陈文渠在中新镇坳头村的一座小山冈西侧立村时,建筑了一座坐东朝西、前方后圆呈半月形的小型围垄屋,是广州地区少见的传统围垄屋。
据记载,该围垄屋曾走出了38名秀才,堪称“秀才村”,成为陈氏族人的骄傲。时光荏苒,300多年过去,隐居在围垄屋里的陈氏后人辈代更迭,围垄屋仍然屹立在群山之中,保护他们世代安全。在2002年9月,岗埔围垄屋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2015年9月,该围垄屋被列为第八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古代人们常以家族为聚居单位,一个家族就是一个村落,就是一个小型的宗法社会。岗埔村的陈氏家族并不例外,为保护族人安全,岗埔围垄屋的建筑结构奇特。整座围垄屋南北宽38.6米,东西长40米,占地1544平方米,前边是个低三尺的半月形水塘,水塘往下是绿野田畴,而水塘之上则是客家围垄屋的主体建筑。
与普通的客家围垄屋不同,其以祠堂为中轴,绕祠堂的左右及后面建扇形环屋带门楼的屋面及门面墙与祠堂和环屋带相连,使整个村落连成一体。前有半月形池塘,后有后龙山风水林,四面环山,环境幽雅。因此,岗埔围垄屋成为增城独一无二的小围垄屋。
要走进这座围垄屋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通过祠堂的两道侧门,二是从大屋正面两侧的小门进入。顺着走廊由左至右,26间高矮大致相同的房子依次连接,里面每间屋子都是一门一窗,整齐有序。
走进围垄屋的房间,可以见到房间内的阁楼有两层。二层阁楼对应后墙上设有一口口狭长形射击窗,可用于防御匪贼,是岗埔围垄屋的一大特色。据了解,该围垄屋的建筑用料也比较特别,墙体所用的泥砖是由黄泥与稻壳、禾草混合制作而成,大大增加泥砖的连接度和黏合度,减少墙体开裂。
而祠堂后正中间有一座议事厅,由青砖搭砌,也象征着区别于其他25间普通住宅的地位。在祠堂的后面与环屋带之间,有一块俗称为“胎地”的半月形旷地,胎地、青云巷均用卵石铺砌。
围垄屋营造为客家传统形制,从建筑投影来看,像一个龟背,寓意子孙繁衍、健康长寿。围垄屋还融合了广府建筑的装饰特色,屋脊为龙船脊,屋正面山墙为镬耳封火山墙,龙船脊吸纳了广府水乡文化,镬耳山墙则代表了族人鼓励子孙好读书出功名的愿望。
一座围垄屋就是一座客家人巨大的堡垒,屋内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仓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现在的岗埔围垄屋,陈旧与生机混合得恰到好处,给人一种时光积淀的独特韵味。这个静谧的围垄屋,正以一种悠然的姿态等待着人们去探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