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值固原冷凉蔬菜大面积上市之际,收割、预冷、包装、运输,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第一茬甘蓝、花菜、西兰花、芹菜等蔬菜已销售过半,虽然价格没有达到期望值,但比种植传统作物强多了。”看着一眼望不到边的菜地,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二组菜农姚文强喜笑颜开。
走进姚磨村蔬菜基地,数千亩菜畦一块接一块,拼接成碧绿锦缎,向着远方延展。姚文强种菜20多年,从起步种植几亩菜到现在种植200亩,亲身经历并见证了蔬菜产业从副业到主业的嬗变。
“早期农户家种菜,按分计算,种几亩蔬菜的农户很少。”姚文强回忆,早期姚磨村农户依靠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维持温饱,加之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及信息相对闭塞,没有人愿意拿出大量的土地种菜。
姚磨村位于清水河上游,地处原州区农作物主产区,地势开阔平坦、土壤肥沃,气候凉爽,适宜蔬菜种植。早在上世纪80年代,当地村民在大面积种植粮食作物的同时,小面积种菜,以此丰富一日三餐。
“在传统农业占据主导地位的年代,种菜仅是一项副业,且以老白菜、芹菜为主,品种单一、价格低。”姚磨村村委会主任程广锦介绍,村民种的蔬菜留足自用外,将多余的菜用架子车运到附近集市出售,用赚来的钱购买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种菜效益逐渐显现,“一亩园顶一亩田”成为现实。
姚文强抓住机遇,把自家耕地全部腾出来种了40亩菜。“当年蔬菜亩均收入2000多元,年收入几十万元,相当于之前10多年种地收入总和。”姚文强笑着说。
2007年,姚磨村结合新农村建设,搞新品种蔬菜试验种植,先后引进西兰花、紫甘蓝、西芹等新品种,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并成立原州区第一家产销合作社。在种植大户罗军、姚文强等人示范带动下,姚磨村蔬菜种植面积从几十亩扩大到数百亩。
“蔬菜亩产值从几十元、几百元增长到数千元,菜农尝到了甜头。”程广锦介绍,蔬菜产业让村民看到增收致富的希望,人们纷纷投入到种菜行业中。
2010年,姚磨村趁势而为,争取项目打造蔬菜种植基地,扩大露地蔬菜种植面积,建设温棚、小拱棚,发展设施蔬菜,与露地蔬菜形成互补,实现春提前、秋延后,避过霜冻,延长销售周期。
姚文强承包种植的20栋蔬菜大棚,一年多收入4万元,相比大田蔬菜,亩均多收入2000元。全村130栋日光温室年创收500多万元,促使蔬菜生产从一年两季向一年四季转变。
姚磨村紧跟时代步伐,牢牢抓住蔬菜产业,一步一个脚印,种植技术日臻成熟。
2016年,姚磨村再一次迎来发展契机,争取到原州区首个万亩冷凉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带动建成曹洼、河东两个万亩冷凉蔬菜基地,配套建设预冷库、净菜分拣车间、自动化智能育苗联动温室、高标准日光温室。
“育苗、生产、预冷、包装等生产要素一应俱全,蔬菜全产业链建成。”程广锦介绍,这一阶段,姚磨村形成家家户户种菜格局,蔬菜产业成为村里主导产业,成为村民增收的“摇钱树”。
为了确保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站稳市场,姚磨村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合作社为产业龙头,统一制定种植规划、统一育苗、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统筹人力、土地和技术资源,把分散力量凝聚成“一个拳头”,降低蔬菜生产成本,确保蔬菜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
“本村育苗相比外地引进种苗,价格便宜一半。”程广锦算了一笔账,按照姚磨村种植6000亩蔬菜,每亩用苗4000株,一年种两茬计算,仅育苗一项可节约300多万元。净菜分拣生产线投产后,用自动化设备代替人工,提高了工作效率,“原来打包30吨蔬菜需要20人两天才能完成,现在不到半天就能完成。”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姚磨村紧随时代发展节奏,积累总结经验,不断学习先进技术,先后引进并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喷灌、无土栽培等技术,引进菜心、花菜、笋等高档蔬菜品种。
有了新技术支撑,姚磨村冷凉蔬菜产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亩均产值增长到5000元。同时,依托“互联网+”建成蔬菜信息交易平台,与全国各大市场联网,实现信息互通有无,彻底告别过去依靠人力搜寻信息的历史,蔬菜产业搭上信息快车。
“产业信息化建设为姚磨村蔬菜产业发展装上‘顺风耳’‘千里眼’,菜农与销售商面对面对接,减少流通中间环节,增加了收入。”程广锦介绍。
如今,姚磨村依靠蔬菜产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产自本地的优质蔬菜搭乘冷链物流车辆,从本地小市场转入郑州、广州、珠海、深圳等大市场。(记者 剡文鑫 文/图)
自动化净菜分拣,提高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