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文献的年轻人:要耐得住寂寞,有敬畏和责任心 郑州遭遇有记录以来最强降雨 已造成郑州市区12人死亡 云南省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例 详细信息公布 犯罪团伙利用“话术”诱骗被害人购买茶叶 郑州常庄水库水位持续下降 大坝险情初步得到控制 长江长度需要一个“国家标准” 北京739人屡次不分类投放垃圾被罚款 我国未成年网民达1.83亿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94.9% 河南河北等地有强降水 台风“查帕卡”继续影响华南沿海 青铜纵目眼影盘太阳轮腮红……三星堆彩妆系列上线 北京今有雷阵雨局地中到大雨 明天雷雨仍在线 应对南京禄口机场人员核酸检测阳性 江苏多地发紧急通知提示 新型环保燃气灶具 1年可节约500万吨天然气 武汉经济交出优异“期中答卷” 全国首宗个人破产案裁定在深圳生效 强降雨为何下个不停? 河南强降水天气为何持续这么久 权威解读来了 明着办贷款,暗里盗余额 罕见暴雨致郑州地铁全线停运,12人死亡 北京市教委考虑实施教师弹性上下班 武汉市18岁以上人群新冠疫苗全程免疫接种率达77.63% 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走近优秀高校毕业生典型 我国科研人员揭示炎症与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间关系 22日22时26分“大暑”: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改造棚户区223.4万套 江西约600万棚户区困难群众“出棚进楼” 郑州单小时雨量超200毫米 防汛I级应急响应中 妈妈爸爸,请不要这样爱我! “男子搭讪遭拒刺死女大学生案”罪犯已被执行死刑 双台风“共舞” 福建启动Ⅳ级应急响应全面防御 山西清理整顿矿山工程外包和挂靠:违法违规将停产停建 兴庆区永泰社区开展家庭教育公益讲座 深圳暴雨红色预警生效 台风致多趟列车停运 部分航班取消 沈阳自动化所参赛队获面向工业自动化的敏捷机器人集群国际挑战赛冠军 今天北京有分散性雷阵雨 多区发布雷电蓝色预警 《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21)》发布 预判江西发展态势 安徽截肢少年周桐已被清华大学建筑类专业录取 广州暑期校内托管班见闻 江苏洪泽湖:2025年禁止养殖区内的养殖行为全面退出 云南瑞丽一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丈夫违规直播被调查 四川100道天府旅游美食新鲜出炉 “中国马铃薯之乡”向网红靠近:到定西过一个20℃的夏天 持续强降雨 郑州城区变“水城” 云南瑞丽主城区继续实行全员居家隔离 边学边“玩”,千名农村娃“暑”有所托 儿子被拐18年 广东化州五旬夫妇圆梦 山东实施“城市大脑”建设提升行动 探索构建“城市智能体” 深圳南山公安追缴小牛资本资金2.1亿余元 佛山地铁四号线建设获批 长逾55公里设33个站 深圳“汇金所”电信诈骗案一审宣判 25人获刑十年以上 涉案19起!内蒙古警方破获系列骗婚案
你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新闻 >

修复文献的年轻人:要耐得住寂寞,有敬畏和责任心

2021-07-21 09:05:31来源:新京报

修复文献的年轻人 要耐得住寂寞 对文献有敬畏和责任心

7月13日,早上八点,宋晶来到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开始一天的工作。

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组的工作室位于主建筑一层的右侧把角。进入工作室,要通过一道双扇木门,木门内侧的正上方,挂着一个铜铃,木门推开,触碰铃铛,发出清脆声响。

2015年,宋晶硕士毕业后来到文献修复组工作,那时铃铛就已经在了。“工作时间有人进来,铃铛一响,给屋里人提个醒,看看来的是不是自己人。”因为挨着借阅办证处,偶尔会有读者推门进来,试图一探究竟。

整个行业开始“出圈”,是在宋晶入职第二年,那一年,《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物修复,宋晶觉得是个好事。今年毕业季,她在微博上刷到一些毕业生的求助:“想做古籍修复,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

“很多行业站在门外看都是有趣的,进门之后,才能看到或许不那么有趣的另一面。”宋晶说,“尽可能多方面地去了解一个行业,看看自己心里的是热闹还是热爱,再选择。”

一叶古书补几十个虫洞

早上8点半前,门口的铜铃一遍遍响起来,文献修复组的修复人员陆续到岗。

很快,几名修复人员合力抬起一张清代的祖先像,将其平铺到进门处的大工作台上,拿起棕毛刷,一起往画像上弹水。实际上,这张祖先像已经完成修复、装裱,为了让修好的画更平整,入库前还要经过上墙、砑平、装杆等程序。

一面巨大的“纸墙”立在离工作台几步之遥的地方,这是全组一起搭建的,专门用来晾晒较大幅的古画和拓片。画像一旦上了墙,人就不能离开了。“周围一圈用浆糊粘贴,干得慢,画芯干得快,一收缩,画就粘不住了。”宋晶解释说,“得随时观察,随时给画芯弹水,保证整幅画的晾晒进度一致。”

在文献修复人员的观念里,守着墙上的画不停弹水只能算是体力活儿,真正让人抓狂的,是工作中随时冒出的技术难题。

修复一本古籍,先要拆开书叶,修复完成后,给书叶喷水,之后用铅砣压平,才能装订成册。古籍虽然用的是同一批纸,但纸张厚度并非完全一致。刚开始独立上手修书,宋晶掌握不好喷水量,导致每叶纸吸水后的胀缩不同。修完合成一本书时发现,总有一边的书叶对不齐。

“那就只能逐叶重新喷水,再调再压。”宋晶说。冬天还好,到了夏天,给书叶喷多了水还有一个风险——容易发霉。

更多时候,文献修复人员要面对耐心和技术的双重挑战。

比如考验所有人心态的补虫洞。在一叶古书上,三四十个小虫洞密密麻麻排在一起,修复人员需要一个一个用纸去补。更头疼的是,虫子总喜欢对准一个位置从头钻到尾,怎么避免书叶同一个位置因为修补而增厚,也需要提前设计方案。

除了虫咬,一些古籍被水泡过,书叶粘在一起揭不开,有些局部长霉,分离起来更具难度。为了揭开一叶书,宋晶曾花了好几天时间。“但我不会想‘怎么才揭开一叶’,而是想‘已经揭开了一叶’。看到书里的文字终于露出来,那种巨大的成就感可以抵消所有的困难。”

跟着师傅从模仿学起

“不遇良工宁存故物”“良工须具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充此任者,乃不负托。”这是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里对古籍修复者提出的要求。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杜伟生曾指出,古籍修复涉及多学科知识,不仅要掌握高超的修复技术,还应掌握一定的物理、化学、印刷、造纸等学科知识,在抢救修复古籍工作中才能得心应手。

也正因此,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的队伍里有许多不同学科背景的年轻人。“我们这屋里除了古籍修复专业出身的,还有学化学材料的、美术史的,我是学文物保护的。有人能做纸张纤维成分检测,还有人可以自己在实验室造纸。”宋晶说。

不同专业背景的新人正式进组后,都要跟着师傅从头开始学修复。而这之中,最重要的是观察和模仿。

老一届的“新人”会传递经验给下一届新人:“不要一上来就问‘为什么要这样’,你就先看先模仿,很多问题都能得到答案,在这之后,你问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

新人入馆的第一年,技术不熟练,不能碰古籍,这是从未被打破过的规矩。什么时候可以独立修书?没人能给出一个明确答案。修书看悟性,也必须经历几个阶段——先是学知识、练基本功,之后给师傅打下手,再在师傅的指导下做修复,直到师傅觉得“没问题了”。

“说是打下手,其实是帮倒忙,书叶压不平要师傅再压一次,书边对不齐也要师傅再弄,但大家都知道,没人可以一上来就做得好,都有一个逐渐适应成长的过程。”宋晶回忆。

她记不清自己跟了师傅多久,才最终独立负责修复项目的。除了掌握关于书籍装帧、修复材料、修复技艺等知识,师徒培养方式带给她的最大影响是习惯养成,如水杯不能放在桌子上,以免打湿古籍;上班不能涂护手霜,因为护手霜会蹭到古籍上;不能穿高跟鞋,防止摔倒碰坏古籍;移动古籍的时候下面要垫纸板,端纸板移动……

6年前,宋晶刚跟着师傅学的时候,工作室里,师傅们坐一排,徒弟们坐一排,中间隔个过道,有问题了随时找师傅问。后来自己独立做修复了,但真的“没问题了”吗?宋晶摇头。因为随着工作内容的变化,总有各种新问题出现。“可能我工作10年之后,遇见了一个新问题,也要去问师傅。”

一个容易让人爱上的职业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文物修复行业,是个好事。”宋晶说。

1949年,《赵城金藏》运抵国家图书馆的前身北平图书馆,当时馆内只有4名文献修复人员。如今,国家图书馆文献修复组已经扩充到17人。

然而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的古籍阅览室里,很多古籍仍不能开放借阅,读者查询时显示状态为“待修复”。“有读者抱怨为什么一本古籍一直‘待修复’,其实我们也着急,但待修复的书多,修书的人少,只能等。”宋晶说。

她期待着更多人加入这个队伍:“越早确定自己的方向,越有时间去规划自己的学习和专业选择,进而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热爱这个职业。”

上高中时,宋晶是央视《探索·发现》栏目的忠实观众,她从这时起就喜欢上了文物,之后又阅读了大量文物考古的相关书籍。“让古代的美好事物被人们看到”是她选择文物保护方向的初衷。

确定了大方向,宋晶开始了下一步的行动,上网去查哪些院校开设了文物相关专业、专业下设方向有哪些、设置了哪些课程、使用哪些教材。由于文物保护专业的课程设置很多都和化学相关,大学时,宋晶选择了化学、文物与博物馆双专业。

“了解得越深,越会发现自己对每个细分方向的兴趣是不同的。相比我上高中的时候,现在的中学生可以选择参加更多的兴趣活动和课程,提前体验文物修复过程。”

在宋晶看来,做文献修复要耐得住寂寞,要对文献有最基本的敬畏和责任心。“做每一份工作都要对某件事情负责,只不过我们负责的对象是文献。”

“文献修复是一个很容易让人爱上的职业。”宋晶说,“当你看着眼前的古籍,想着它曾经出现在很多人的案头,看着一些手稿,上面还有某位历史人物的签名或印章,你便能想象当年他们翻开这本书的场景,那种感觉非常奇妙。”

新京报记者 冯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