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盐城7月5日电 (记者 于从文)“两年前的申遗成功,彻底改变了巴斗人围垦滩涂发展经济的滞后战略,如今,退养还湿成果显著,在湿地保护区内,麋鹿种群、扩散区域发展迅速,野生动物种类、数量有了明显的改善,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在这里聚集、栖息,形成了渔家唱晚归与海鸟伴日落相映成趣的和谐共生景象。”5日,黄海之滨的江苏东台弶港镇巴斗村党总支书记叶勇介绍黄海湿地申遗成功给小渔村带来的可喜变化。
弶港镇“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揭牌。 于从文 摄当日,是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两周年。一场以“共建共享——社区与世界遗产的协同发展”为主题的世界自然遗产进社区活动,在位于黄海湿地自然遗产地东台条子泥内的弶港镇巴斗村举行。活动上,自然遗产保护学者探讨社区与世界遗产的协同发展的方向路径,巴斗村村民“显身说法”展现申遗成功两年来小渔村从“靠海吃海”向“养海护海”、生态发展转型。
巴斗村民俗表演《渔号子》 。 于从文 摄自然遗产地与社区如何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叶勇说,巴斗是一座从大海中走来,又向大海走去的海角渔村。近百年间,海势不断东去,巴斗紧随东行。一代又一代巴斗人,在赶海过日子的岁月里,创造了数十种耕海牧渔的劳作模式,“海上迪斯科”的采贝群舞,成为最美的劳作姿势;“渔船号子”“拉网小调”“钩蛏小曲”成为动听的海上音乐。这些都是发展渔村游的独特资源。申遗成功后,巴斗村引导渔民群众从“靠海吃海”向“养海护海”、生态发展转型。新发展海鲜饭店15家、民宿12家以及各类海鲜特产店,形成了独具渔家风情的海滨特色街。在这里看海潮、观海鸟、品海鲜,住渔家、享渔趣、游渔村,已成为巴斗乡村旅游的特色和品牌,逐步形成了集生态、旅游、休闲、购物一体化的生态旅游产业。巴斗村人不仅端上了“生态碗”,更是吃上了“绿色饭”,2021年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
巴斗村村民歌舞表演。 于从文 摄活动上,黄海湿地研究院吴浩瀚老师以巴斗村为例,从多方面阐释了遗产地和社区之间相互促进、互赢共生的关系。他表示,大多数居民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践行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协同的理念和思路同时,也在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湿地保护学者开展《遗产与社区的协同发展》讲座。 于从文 摄活动现场,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授予巴斗村“世界遗产保护与社区协同发展实践基地”。该中心主任吴其江表示,希望借此逐步建立起遗产社区共享共治共建的联结机制,加强社区的对话与合作。协助巴斗村从现实环境和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制订最合适的方案、引导旅游资源和投资、为居民创造市场机会、尊重和挖掘社区文化等方式,为巴斗村可持续旅游提供工具和手段,进而让其成为遗产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最广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实现遗产保护和社区发展的双赢战略目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