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00后”失学女诗人李华:在文字中寻找未来
中新网乌兰察布5月11日电 题:“00后”失学女诗人李华:在文字中寻找未来
中新网记者李爱平
离18岁生日还有几个月的李华,正拿着墩布用力擦拭着地板。身高1.72米的她,为了能将地板擦得更干净,一次次弯腰、抬头,神情专注。
在她身后,是一排用稿费“换来”的书架,放置了王小波、莫言、余华、海子、普希金等名家的作品集。
粉色毛衣、肥大牛仔裤,这是她迎接客人的“标配”。
常年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张家湾村的李华,自从在诗坛小有名气后,她的失学少女身份也被广为人知。
图为李华。 李爱平 摄失学少女
对于童年,李华至今想起的场景是封闭的山村,缺乏与小朋友玩耍,没有玩具,更多时候陪伴她的是无尽的孤独。
“我须臾不能离开母亲的视线,只要我一出门,母亲总会用余光瞅着我,让我打小就学会顺从。”李华至今记得,当村中的小朋友背着书包蹦蹦跳跳上学时,她却只能望着窗外,默默流泪。
李华回忆说:“早年中考失利,当过教师的母亲患有精神疾病,不过在头脑清醒时,为我想出了特别的上学方法。”
她的母亲通过亲戚找来一些小学语数课本,在头脑清醒的时候,按照学校里的授课方式为她讲解拼音、认字,还教她加减乘除法,并为她准备了书包,定期用红笔为她批改作业。
日子如流水,转眼李华在这样的“独特学校”中已度过了6年,那一年她14岁,但很迷茫。
“这个时候,表姐的一款手机拯救了我。”在手机中,李华阅读到了名作家的经典文章,不再自怨自艾。
“每次遇到闪耀着哲理的诗句,我都觉得一些诗句像是为我而写。”李华说,之后,她在废纸上抒发自己的感情,写下一行行诗句。
图为李华学习的作业本。 李爱平 摄诗歌人生
读过很多遍《呼兰河传》的李华直言,在她心灵出现“危机”时,作家萧红一直是她的“精神支柱”。她给自己取了笔名“晓角”,寻找各种机会,试图与外界联接。
为什么要叫“晓角”,李华说,“因为喜欢萧红,所以在阅读中得知萧红曾给她朋友的孩子取名为‘晓角’,但朋友没有用,所以我就借用了。”
王朝环是丰镇市文联的一名工作人员,也是第一次发现李华事迹的一名诗人。
她回忆说,李华给她印象深刻的是一首《三天过完十六岁》。
这首诗这样写道,“我看过荒草/于是我是冬天/我路过村庄/所以我只能成为飞鸟/三天,一天寄给母亲/做成布/去让她擦洗自己走失多年的白发/一天送给父亲/烧成夕阳/让这个老农提前一时辰走完六条沟的山路/最后一天……”
王朝环说:“这首诗此后引发文坛热议,很多诗人开始关注李华,为了让更多人知道李华,我以《晓角:命运关闭了一扇门,她用写作开启了一扇窗》为题,将文章投到了《中国校园文学》杂志。”
未来可能
李华命运出现转折始于她不间断地创作。
在一次采访中,她透露曾在“读睡诗刊”的网络平台,首次发表了《无题》,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到目前已发表诗歌散文20余首。
诗人徐厌回忆说:“2019年11月份,我在陕北的一个诗歌群里,知道了李华,当年12月,便将她的散文《农村的猫》,插进了《内蒙古女子散文双年选》刊登。”此后,诗人阿霞、刘不伟亦将李华的散文刊登在内蒙古纯文学杂志《草原》上。
徐厌等诗人的真诚帮助,也让李华的未来有了更多可能。
2020年秋季,李华直接就读了丰镇市实验中学初中二年级,但却只读了两周。
对于这段“校园生活”,李华表示,“母亲一直通过各种渠道让我回家,我不得不退学。”
离开校园后的李华,关于未来设计了几套方案:参加自学考试、到大学旁听文学课、参加写作培训班。
2021年5月2日,中国著名诗人侯马、徐厌、刘不伟和作家赵卡等人专程赴张家湾村看望了李华,与她交流诗歌创作。
侯马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认为,李华有显而易见、明晃晃的文学才华,她十分热爱作家萧红,而她的诗文,也的确让人看到“萧红式”的才情。
侯马认为,李华的问题在于,没有上过学不仅带来知识结构的欠缺,更使她在融入同龄人方面,面临一些考验。
在侯马看来,“社会有责任,也应该有机制创新,给这样一个特殊孩子机会,使她能健康成长,自食其力,甚至,在我们这样美好而伟大的时代,让她的文学才华有美好而重要的成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