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微信朋友圈屏蔽父母中的三种冲突 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释放了哪些信号? 电竞培训“出圈” “劝退”会是“网瘾少年”的解药吗? 新版医保药品目录实施一个多月 便宜新药医院还开不出来? 中国蛋鸡第一股上市 系宁夏首家创业板上市企业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新人”亮相:共话消费需求助力经济复苏 福布斯公布世界足坛俱乐部价值排名 巴萨位列第一 猪肉价格“十连降” 便宜猪肉何时重回餐桌? “00后”小将为吉林“射”得首张奥运会“入场券” 王霜两球!中国女足绝处逢生,获东京奥运门票 51个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批举办 上海警方捣毁一专门制售诈骗APP犯罪团伙:抓获人数最多、架构最全 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就业压力怎么破? 通讯:父女档+夫妻档 内蒙古校园里的武术“传承” 北京2号线地铁站的老门匾哪儿去了? 广西柳州“廉政”+“中医” “望闻问切”倡清廉 云南“文献名邦”石屏发生3.3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江西为3只候鸟安装卫星跟踪器 开展候鸟迁徙研究(图) 广州天河区法院发布金融审判白皮书 欲构建跨境金融解纷平台 吉林全省法院一季度审判执行多项数据创历史新高 河北退伍老兵义务守烈士墓逾40年 往返3000公里帮烈士寻亲 四川达州城区出现刺激性气味续:初步判断为训练投掷的催泪弹所致 云南省人民检察院对三名处级干部决定逮捕 广西开展严整严治酒驾、醉驾、毒驾违法犯罪行为专项行动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干部任前公示公告(2021年第5号) “兰马”十周年将迎来“双赛合一” 永宁县望洪镇果蔬大棚里春光正好 银川有家暖心宾馆报“暗号”可免费入住 广西河池一货车失控撞上面包车致6死3伤 电竞培训“出圈” “劝退”会是“网瘾少年”的解药吗? 北京:漂亮的垃圾分类回收箱不实用 使用不便成摆设 甘肃秦安以“花”为媒育“桃”经济:线上线下邀客赏景尝鲜 江西严打“黑广播”“伪基站” 近一年查处相关案件20起(图) 江西丰城警方破获偷越国边境案件4起 刑事拘留10人(图) 施工许可证3小时审批 杭州工程项目实现“小时制”办理 壹图|我是地球,这水有毒我不喝! 大连地铁因故晚点致歉:上班迟到者可索要迟到证明 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有多火 记者昨晚现场体验今年第一课 ACI注册国际心理咨询师证书被曝光已一年多 为何还在卖 工作时间玩手机让人反感 是对服务对象不尊重 孩子用的电话手表太“早熟” 能微聊、网购还能刷朋友圈 一个App控制18万个网络摄像头 会员付费偷窥隐私“直播” 男子陷入升级版刷单骗局 5个小时被连环骗走16万元 吉林局地降温超10℃:寒潮、雨雪、大风齐袭 Grainger在高成本下押注电子商务需求 “银龄先锋”微课堂为青少年成长培根铸魂 金凤区良田镇泾龙村:小小西红柿映红致富路 消防员,勇敢的“逆行者” 泾源县黄花乡举行“清水溯源”志愿活动 立下愚公志 绿化贺兰山
你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新闻 >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屏蔽父母中的三种冲突

2021-04-13 20:38:22来源:光明日报

【对话】

网络时代,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短,大学生虽离家千里,也能随时与父母保持联系。上大学的孩子中午吃了什么样的饭菜,今天穿什么衣服,现在他在关心什么讨论什么……理论上只要孩子愿意,你都能通过网络链接看到。然而你能看到吗?不能。

年轻人的微信朋友圈屏蔽父母已不是什么秘密。腾讯新闻2018年公布的《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里面提到,52%的子女曾经屏蔽了父母查看自己的朋友圈或者没有加过父母好友。

“开始屏蔽时,我爸妈看不到朋友圈就问我,后来我在好友里面把他们分组了。”接受记者采访的大学生小艾说。1995年之后出生的网络原住民们的父母也不是网络新手,屏蔽他们太粗暴,分组,让他们可以看到孩子的朋友圈,但只能看到孩子愿意给他们看到的。小艾的做法代表了不少大学生,但对父母来讲,本质没有改变:有限的屏蔽也是屏蔽。

父母为什么想看孩子的朋友圈?父母为什么进不了孩子的微信朋友圈?本报记者就这个话题采访了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二级研究员杨雄。

对边界感的认识不一样

——前喻文化和后喻文化的冲突

现象:某男生谈了个女朋友,在朋友圈秀忘了屏蔽爸妈,立即被爸妈刨根问底,要求带回来看看。男生感叹:真还没到那一步啊!

不小心弄伤了手,流血了,发个朋友圈。朋友:是不是没钱买肉啦?哈哈。妈妈:严不严重啊?要不要去医院包扎一下,你就是不小心,说你多少次了,做事要专心啊,你啥时候能长大啊,上次还……(此处省略1000字)“有时候怕他们担心,有时候怕他们唠叨,一般报喜不报忧。”小艾说。

记者:大学生屏蔽父母是不是和边界感有关?年轻人要构建自己的世界,需要边界感,而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杨雄:微信开始大规模使用大概是2015年左右,新技术带来人们工作形态、社交方式的变化,以前只有电话、邮件等通讯方式时,就不会存在这个现象。微信的功能使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了分区。出现了分圈、分组、分类,各种群,各种圈比如业缘圈、趣缘圈、粉丝圈等等,圈层文化出现了。

90后、00后伴随移动通信技术长大,从小就非常熟练地使用新技术。很多父母使用微信是孩子教会的,孩子教会后又屏蔽了他们,这个现象很有意思。

为什么屏蔽父母?这不代表他们和父母关系不好,主要是年轻人主体意识、个人自我意识增强的一种表现。我带的研究生在朋友圈也屏蔽了我,他怕我干涉他的个人生活,要保持他个人的隐私。很多年轻人屏蔽掉父母怕他们唠叨、担心,这其实是怕干预他的生活,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反向来说,中国传统是长者文化、家族文化、集体生活文化,中国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一种“过密”的关系。从父母的内心文化心理结构来看,喜欢融合在一起,喜欢了解你像了解他自己一样,以前也有父母偷看孩子日记的讨论。这一点和西方文化不一样。父母的观念属于前喻文化,年轻人代表的则是后喻文化,两种文化就形成了文化冲突,这是一种中立的冲突。父母想更多了解是一种爱,年轻人不希望父母担心也是一种爱。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房间,父母进房间要打招呼。现在的年轻人接受互联网、全球化文化,边界意识要比父母一辈强得多,比如公与私、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我碰到的一些年轻人,下班后就不接工作单位的电话,因为这是他的私人时间。

我们的社会从高度整合的计划经济社会转变为高度个体化的市场经济社会,深度社会转型带来年轻人意识的分化。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后工业化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社会,人们对个人边界、公与私的区分会更加明显。90后、00后职场个人区分判断就很明显了,我们做过一个调查,年轻人对不影响别人的事情宽容度很高,对婚前同居宽容度都很高,他觉得不影响别人,但是对公共场合人多不排队、遛狗不牵等事情要严格很多,他觉得你影响到别人了。我们年轻的时候,结婚还要打报告,对象叫什么名字、在哪里工作都写清楚,我打报告的时候我单位领导还问你对象是不是党员。现在做领导,单位员工结婚离婚根本不知道,这种变化是社会的一种进步。

父母小心翼翼的关心背后

——独立能力和隐私要求不匹配的冲突

现象:大学生小李:其实我和父母的关系很好,很多话都会对他们说,但是我还是在高二的时候屏蔽了他们。因为我发现他们在仔细看我的每一条微信,并且推敲我的意思。他们迫切地想从这些只言片语中了解我更多,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些害怕……

大学生的家长高考前很多都经历过这样一种情况,想了解孩子的状况,但是根本不敢问,一问就被嫌烦,只能小心翼翼察言观色,侧面打听。

在匿名网络社区,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吐槽:逛个街,爸妈都要问和谁,甚至还需要拍视频给他们看。微信回得晚一些,电话就来了,偶尔打不通我电话,室友、辅导员、老乡的电话会被打个遍……

记者: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不少网友都认为,很多父母习惯了从小一切围着孩子转,没有自己的生活,现在通过网络密切注视孩子的一举一动,父母觉得是关心,而孩子觉得是控制。怎么理解这种情况?

杨雄:我们以前是多子女家庭,一个家庭五六个孩子,父母忙工作,根本顾不过来,我们是在自由状态下野蛮生长起来的,每个人的独立性都比较强,大家庭生活也没有多少隐私意识。少子化以后,孩子众星捧月般长大,相对来讲,独立性不够,他有很多事情还需要求助于父母,但是个人隐私要求则高多了,他的隐私要求超过了独立能力,父母不能放心,这形成一个矛盾冲突。

另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孩子越来越忙,父母则越来越闲,父母有大把的时间投放在孩子身上,加上社会信息技术条件,即使孩子在国外也恨不得随时视频,孩子则没有那么多时间投放到父母这边,又形成一个冲突。

好现象还是小伤心

——过度亲子教育和缺乏子职教育的冲突

现象:令人意外的事情是,很多父母知道自己被屏蔽后的反应是反省和自责,反思自己哪里没有做好,觉得自己应该改变沟通方式。一位网友感慨:父母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宽容。然而这位网友并不支持对父母开放朋友圈,他觉得屏蔽父母是独立的体现,父母应该为此高兴。

记者:现在有一个流行词叫作“妈宝”,指那些成年了还离不开妈妈呵护的人,事无巨细向妈妈汇报,算是一个贬义词。独立在年轻人看来非常重要。所以应该如何看待父母看不了孩子朋友圈的现象?是应该开心孩子独立,还是更好地沟通从而“打进去”?

杨雄:这是普遍现象,也是一个中性现象。

父母无须对朋友圈被屏蔽的现象太过在意,家庭关系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焦点,孩子小时候是一个状态,上大学是一个状态,成家之后又是一个状态,也许屏蔽一阵子他觉得没什么好屏蔽的,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从家庭关系处理的角度来讲,可以更有策略地处理问题。年轻人屏蔽掉父母没有问题,但是屏蔽并没有解决父母担心和关心的问题。上大学后是成年人了,你怎么做好一个孩子,你怎么扮演好你在家庭中“孩子”这个角色?是需要思考的。

我提出一个“家庭教育三角理论”,当前中国家庭教育主要是三对关系,母与子关系、父与子关系、父母关系。这个理论下的家庭教育,包括亲子教育、夫妻教育还有子职教育。

子职教育,通俗讲就是孩子在家庭中责任的教育。我们在家庭中给孩子做各种各样的服务,反过来也要给孩子一些规矩,按他的年龄、自立水平完成他的社会化任务,比如一两岁时必须学会自己吃饭,上学了书包应该自己整理,预习功课应该自己完成,回家见到父母应该问好等。我们很多家庭对这些日常细微的习惯从来不做要求,导致很多孩子书是读得不错,但是其他行为习惯没有养成。

我们经常讨论今天怎么做父母,各种文章满天飞,很少人思考今天怎么做孩子。等到孩子大了,父母需要被关心的时候,他没有这个训练,没有这个意识。这又形成一对矛盾。

我不支持年轻人的朋友圈向父母开放,年轻人有他们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但是我认为对年轻人来讲,真正的成长,是要学会关心父母,满足他们的需求,及时沟通,去面对、解决父母的担心和被关心的需求。(记者 李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