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创新动能来自大大小小的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校和科技型人才,唯有科技增量,才能有力弥补传统产业减量。当前,银川市围绕自治区九大重点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民生发展需求,着力培育出一批科技型企业,促进企业发展从依赖“要素拉动”转向依靠“创新驱动”,为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绘就城市发展的创新底色。
现状——
银川市现有科技型企业773家
4月2日下午,银川特种轴承有限公司的包装车间里,一批检修结束的铁路货车轴承即将发往济南,在打包好的外箱上,一个二维码十分引人注目。
银川特种轴承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虎介绍,这个二维码相当于这些轴承的身份证,记录了检修的记录和轴承的内径、尺寸等基本参数,“以往我们都是依赖于人工填写,客户收到货后需要一一对应寻找,十分麻烦,也容易出错。如今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客户只需扫码就可详细了解到轴承的相关信息。”
让客户使用其产品更加方便快捷,这是银川特种轴承有限公司近5年来的发展思路之一,企业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自主研发了“铁路货车轴承检验检测MES系统”,这项系统研发也是行业内的首创,共取得了25项实用新型专利。
“该项目建成后,大幅度缩短生产加工技术准备时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了企业间的资源配置,对铁路货车轴承检修、大修行业及装备制造业将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张虎对于企业的创新十分自豪,“通过我们的检修,可以让轴承使用寿命延长,为客户节省更多的成本。”
银川市科技局高新技术科科长王瑞智认为,银川特种轴承有限公司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企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唯有创新,才能走出可持续发展之路。”
对此,张虎也感同身受,他认为虽然是行业竞争促使企业不得不转型升级,但创新也着实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客户和更多的机会。目前该企业已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多次被评选为全市工业“保增长”先进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示范企业,以及获得企业标杆奖、“专精特新”配套标杆示范企业等荣誉。
银川特种轴承有限公司的创新发展是银川市近年来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银川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从111家增长到144家,增长30%;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从19家增长到29家,增长52%;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从433家增长到628家,增长45%。科技型企业数量较上年增长40%,实现历年最大增幅。
困境——
多重因素制约创新动能积蓄
虽然近年来银川市科技型企业培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仍然面临着产业基础薄弱、持续研发投入能力弱、企业研发积极性不高等难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创新动能的积蓄。
黄晓东是宁夏佳智星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也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核心人员,多年前选择从北京回银创业,他提到,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当前银川乃至宁夏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还很薄弱,“我们的产品主要供应智能酒店,这当中使用的一些芯片都是以进口为主,如果我们本土能有这些原材料供应企业,那么我们成本会大大降低。”
另一方面,银川原有工业企业存量少,使得科技型企业培育范围窄,王瑞智常年深入走访全市的科技型企业,他发现很多老牌企业家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勇气。数据统计,全市365家规上工业企业,仅32%的企业有研发活动,“一些老牌企业的负责人相对墨守成规,只希望造出产品卖出价钱,缺乏改革创新的勇气。”
近两年增速较快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以电子信息相关企业为主,而这些企业又面临持续的研发投入能力薄弱的问题。王瑞智说:“在一些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初期,创新、研发是必不可少的,后来随着一些行业影响、政策影响,大家的创新热情就有所减弱,难以持续投入研发资金,没有研发投入,何谈科技型企业培育?”
多重因素制约下,银川市科技型企业培育之路蜿蜒曲折。但思路决定出路,“银川作为首府城市,有人才、科技资源集聚的优势,只要城市竖立起创新意识,那么创新之路必将越走越宽。”王瑞智说。
措施——
下沉服务激发创新氛围
不久前,银川市科技局正式启动了“科技服务进百企”行动,将全市科技型企业按照网格进行划分,建立市、县(区)科技局领导担任指导员,科技系统业务骨干担任网格员,联系企业员工担任信息员的“一格三员,三员联动”科技服务新模式,通过信息互通、服务互补、责任共担实现科技工作服务“零距离”。
“主要帮助企业做好政策解读、项目申报、技术需求凝练、平台搭建,全面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力争年内全市R&D投入强度达到1.9%以上、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占比达到40%。”王瑞智提到,在深入企业服务的同时,今年全市还同步启动了企业家创新精神培训班,邀请区内外有实操经验的创业家、产业家与银川市中小企业、龙头企业进行交流,帮助企业拓宽创新思路。
针对一些缺乏创新意愿的企业,银川市科技局则以项目引领为抓手,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发展需求,近年来通过设立重点研发专项,市科技局累计组织实施科技项目200余项,获专项支持金额3亿元,助力企业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推动精密轴承、珩磨机床、桁架机器人、工业蓝宝石等产业领域技术水平达到全国领先,为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如银川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自2011年以来先后获得科技创新项目立项支持12个,专项支持资金达6000万元,突破了RCZ拉晶工艺等行业关键技术瓶颈,单晶炉等主要设备实现了国产替代,拉晶控制系统实现了自主研发,单晶炉每次投料量从50公斤增加到2吨以上,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技术水平达到了世界领先。截至2020年底,银川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已获得授权专利55项,营业收入79.5亿元,成为世界单晶硅领域的龙头企业。
据了解,今年银川市将继续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通过构建科技型企业“垂直孵化培育”体系,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全方位、专业化的科技服务,按照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精准给予技术、人才、资金等支持,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科技型企业成长。
(记者 梁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