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4月3日电 题:79年前,父亲说要守在这里,如今……
新华社记者冯维健、王民
4月3日,河北省阜城县本斋纪念园内的回民支队烈士陵园,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在墓碑前伫立良久。
“先辈们,魏春升、回炳跃、尹忠贤三位烈士的家乡找到了,希望英烈们泉下有知,可以安息了。”老人默默将手中的鲜花放在墓前,深鞠一躬,然后蹲下清理周围的杂草。
老人名叫王志杰,是阜城县古城镇纪庄村村民,抗日回民支队烈士墓的第二代守墓人。陵园内长眠着88位革命烈士。从1942年王志杰的父亲王梦北和乡亲们埋葬88位烈士到现在,父子两代人接力守护已达79年。
1942年,侵华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起猛攻,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回民支队在阜城县高庄村和纪庄村打响突围战。“这场战斗中共有88名战士为国捐躯,他们中年龄最大的30岁,最小的仅13岁。”王志杰告诉记者,父亲那一年担任纪庄村村主任。突围战结束后,王梦北和乡亲们一起将88位烈士掩埋。
王梦北曾当面向马本斋将军承诺:“誓死看护陵园。”从1942年到1993年,51年时间里,无论刮风下雨,王梦北始终恪守承诺,精心守护陵园。
“1993年,父亲去世前叮嘱我,一定要守护好这片墓地,让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雄英灵有依。”王志杰称,当时他含泪答应。从那时起,他正式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
为了守护烈士墓,王志杰放弃了县城的工作,拒绝了朋友下海经商的邀请,一直住在村里。“人们能记住英雄,是我最感动的事。”王志杰说,清明节前后,各行各业的人前来祭奠。每到这时,他就做起义务讲解员,有时一天要讲七八遍,但再累也值得。
2012年,王志杰开始为88位烈士寻亲。“寻亲之旅”谈何容易?这9年里,王志杰根据父亲在世时口述整理的回忆录和历史资料,先后十几次前往衡水、沧州、保定等地的民政局和退役军人事务局寻找消息,虽然遇到许多困难,但他从未放弃。
采访过程中,王志杰向记者展示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吴保良带领四班战士冲向日军机枪阵地,掩护大部队突围,吴保良当场牺牲。”信封的左上角有3张邮局张贴的退改批条。“这封信我寄了4遍,终于寄给了烈士的侄子吴加祥。”王志杰说。
由于年代久远,吴保良的家乡安次县现在属于廊坊市广阳区。地名变更,加上收信人吴加祥几乎双目失明,导致信被3次退回。一个多月后,吴加祥托人给王志杰回信,信中写道:“感谢您的信,让家乡烈士陵园的墙上加上了‘吴保良’这个名字。”
有一次,王志杰的朋友去辽宁旅游,在本溪市的一家纪念馆看到回民支队的事迹。得知此事,王志杰立即与纪念馆的馆长联系。“几经周折,我终于为烈士金进找到了家乡,并联系上了他的侄子金春霖。”王志杰说,金进牺牲时年仅26岁,为了革命工作,金进多次改名,在老家的族谱里他叫金文斌。就在清明节前,他还接到了金春霖的电话,希望为伯父献束花。
“寻亲过程中,我们几次核对,才找到了他的家人。”王志杰说,在已经找到名字的烈士中,像金进这样多次改名的共有6个。目前,王志杰已经找到了50名烈士的姓名和家乡,有17名烈士只能查到姓名,还有21名无名烈士没有查到任何信息。
“每一名烈士的事迹都是一本教科书,不能让英雄的事迹长埋于地下。”王志杰说,他早已把这些先烈看作亲人。为烈士寻亲,已经成为他的使命,刻进骨子里了。让英魂回归桑梓,照亮他们回家的路,只要自己还能动,就一定会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