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讲好新时代宁夏黄河故事——聚焦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系列报道①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十三五”期间,宁夏紧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总目标,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稳步推动重点工程项目落地,持续释放生态环境效益。5年来,宁夏生态环境9项约束性指标超额完成,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2015年增加15天,黄河宁夏段出境断面连续4年保持Ⅱ类水质,国控断面劣V类水体和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消除。
2020年9月,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环境污染防治率先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力争在黄河流域率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当年12月,《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出台,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列入“十四五”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如何持续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有效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明显增强?在自治区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政协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
建立机制保障治污设施长效运维
“进入冬季后,为了保持细菌活性,保证水质处理效果,我们将秋天收割的水生植物都铺在潜流池表面,这对保障湿地冬季正常运行非常关键。”2021年1月29日,吴忠市古城湾人工湿地运维管理人员依旧在忙碌工作,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污水处理厂尾水进入湿地,经过多道工艺处理沉淀后,形成净水流入黄河。
“十三五”期间,我区累计投入中央、自治区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约27亿元,重点支持了黄河支流和重点入黄排水沟人工湿地建设、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等,这些污水治理设施应用,成为改善宁夏水生态环境行之有效的方式。
近年来,随着我区污染减排工作不断深入,强化管理减排,确保投运的治污减排设施能够长期稳定运行,已经成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
蔺银生委员提出,治污设施要长期、持续发挥好环境效益,管养维护水平必须跟上,若这些设施得不到系统、专业的养护,设施不仅难以发挥应有的工程效应,使用寿命也会大幅缩短。他建议,要科学谋划并建立健全治污设施运行维护管理体制机制,确保治污设施一次建设,长久使用,持续发挥效用。
“确保治污设施的长效运维是保证生态环境效益持续显现的关键。”张杰委员提出,建议我区在优化环保投资结构方面,整合资金加大对大气、水、土壤、农村以及山水林田湖等项目支持,并将治污设施运维纳入项目资金范围。建议建立相应设施运维管理协调机制,尽快培训并充实基层一线的运维监管和管理者队伍,引导制定制度规范及政策措施,有效推进运维管理的专业化市场建设。
创新宁夏特色黄河生态发展模式
冬日初雪,彭阳县摄影爱好者张俊仓再次背起相机登上了金鸡坪。“这些年,彭阳创新立体生态治理模式,修梯田、固坝库、治污染,荒山被绿色渲染,秃岭被植被覆盖,如今的彭阳一年四季都有美景,吸引了很多摄影爱好者。”彭阳县文联主席林生库自豪地说。
“宁夏一直是我国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前沿阵地,尤其在治沙、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方面做出了长期艰苦的努力,治理成效也已经显现。但现阶段,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变化,区域生态系统仍然面临着沙漠扩张、植被退化、水资源短缺等生态环境问题。”茹小侠委员说。
茹小侠委员建议,按照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生态修复目标,将黄河流域亟需治理区域合理划分,分区分类综合治理,实现“北治风沙、沿黄治水、中部复草、南保水土”的保护修复目标。通过植被保护修复和功能农业相结合,提升生态和经济效益。通过开展荒山和沟道治理,新建梯田和淤地坝,分级放坡,延展灌溉工程,以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植被覆盖率。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减少黄河输沙量和河水污染,深化黄河宁夏段水污染治理效能。
“黄河流域银川段存在水土流失、水源涵养退化等生态系统失调的问题。”刘文锦委员建议,结合黄河流域银川段滨河大道沿岸水源涵养退化、森林资源量少质弱等实际情况,创新有地域特色的黄河滩区梯田花海模式,出台有效激励政策,促进区域优势互补、产业科学布局,逐步构建完善的生态发展体制机制,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可持续发展。
农工党宁夏区委会建议,系统研究评估气候变化和工农业生产对流域水循环、生态系统等的影响,推动顶层设计的科学化、整体化、规范化。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水沙调控、生态屏障功能提升,推动自然灾害风险防控、人地系统优化,城乡高质量发展和产业体系布局优化,构建科学的黄河流域生态发展机制,创新有宁夏特色的黄河生态发展模式,以实现生态修复和环境协同治理,全流域优势互补、产业科学布局和经济结构优化,助推宁夏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记者 李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