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谋划场馆赛后利用 运动员进入冲刺阶段 社会力量更大化支持
北京冬奥会今年10月进入赛时运行阶段
在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北京市市长陈吉宁作了政府工作报告。陈吉宁回顾五年做的工作时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有序推进,竞赛场馆已全部完工,京张高铁、京礼高速全线通车。同时,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副市长张建东在参加延庆代表团分组审议时介绍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的最新进展,他介绍,今年10月,北京冬奥会筹办将进入赛时运行阶段,那么,冬奥场馆应该如何可循环利用、运动员应该做好怎样的冲刺准备、如何让社会大众更深入地了解冬奥会和冰雪运动?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市人大代表。
场馆建设
提前谋划冬奥场馆赛后利用
“比赛场馆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突出‘中国经验’,这是习总书记特别强调的。”在石景山代表团的小组讨论会上,市人大代表、北京冬奥组委秘书行政部部长郭怀刚接受了北青报记者采访,他介绍说,北京冬奥会场馆从选址、设计、建设、交付、使用到赛后利用,既强调场馆改造建设的绿色环保,又注重场馆的赛后利用,将冬奥场馆的改造建设与满足赛事需要、群众性冰雪运动普及、场馆所在区域发展等紧密融合,可以说全过程都贯穿着可持续理念。
郭怀刚说,很多冬奥场馆在设计阶段就将赛事与赛后做了同步考虑,让冬奥场馆的赛后利用更加具有前瞻性。比如,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作为全国唯一的雪车雪橇运动场馆,赛后在继续作为比赛场地和国家队训练场地的同时,通过建设过程中在赛道预留大众体验出发口,让群众在专业安全保障情况下体验雪车雪橇项目,增加娱乐体验项目,打造兼具大型赛事举办与大众休闲体验双重属性的特色场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赛后在继续承办高山滑雪赛事,为国家队提供训练场地的同时,还将向大众滑雪爱好者开放;建设大众雪场,面向最广大群众提供舒适且富有趣味性的滑雪运动场地。
同时,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应用,让冬奥场馆的赛后利用更加具有可能性。新建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全冰面设计,拥有亚洲最大的冰面,面积达1.2万平方米。在冬奥历史上首次采用环保型和可持续型最好的冷媒——二氧化碳制冷剂,在减少对臭氧层破坏的同时,与传统制冷方式相比,可实现节能30%以上,极大节省了场馆赛后运行经费。此外,作为“双奥场馆”之一的“水立方”,创新提出了“冰水转换”方案,通过架空结构的转换,将原有游泳池区域变成冰壶场地,成为世界首个“冰水转换”的场馆。
运动员准备
网上学习和线下训练相结合
时下,北京2022年冬奥会备战已经进入冲刺阶段,运动员备战情况如何?市人大代表、中国滑冰协会副主席申雪在接受采访时谈到,疫情发生以来,国家集训队一直处于封闭集训的状态,国家体育总局和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在防疫和备战方面都给了运动员们最大的支持。目前运动员大部分在北京首钢的冬训中心进行备战训练,此外,两名女单运动员在海外训练。目前阶段的备战重点是接下来3月底的花样滑冰世界锦标赛,同样也是北京冬奥会的资格赛。
据申雪介绍,正常训练期间,每个运动员一天两场冰上训练,此外还有陆地训练、体能训练、舞蹈课、放松拉伸等内容。编排期间,需要运动员六七个小时在冰上进行细节磨合。近年来,国内有不少花样滑冰团队与国际顶尖优势项目团队合作,有些项目,运动员是直接在国外接受训练,疫情发生后,有的课程运动员只能通过上“网课”的方式继续学习,但每天的训练没有间断,一场冰上训练的时长为一个半小时,结束后是45分钟的陆地活动。
如何培养更多优秀的冰雪项目运动员,在申雪看来,体教融合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以花样滑冰项目为例,大多数运动员都是从5岁到8岁开始进行花样滑冰训练,但随着学业负担的增加,很多孩子不得不放弃,最终人才难成规模。
2018年开始,中国花样滑冰协会结合花样滑冰项目的特点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备战的实际需要,与北京舞蹈学院展开一系列合作。目前合作项目在舞蹈学院附中已经招生17人,舞蹈学院本科招收高水平运动员2名。“虽然在不同的系统,但花滑和北舞两个团队进行了非常紧密的对接。花滑训练和艺术训练有相通之处。”申雪说,和舞蹈学院的合作是一次创新的尝试,未来希望能够把这个项目进行推广,与更多的院校合作,一方面能够让各年龄段的学生容易接触并持续贯通。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高校的科研优势,为运动训练提供科技支持。
社会参与
把握契机发展后奥运相关产业
在冬奥会社会参与方面,市人大代表、91科技集团董事长许泽玮建议,设立冰雪运动文化宣传大使,广泛开展进社区、进企业、进高校等活动,使大家了解到冬奥的历史、文化、竞技、价值观等相关知识。“因为一届冬奥会的成功不仅仅是运动员获得多少奖牌,更重要的是让更多人了解、参与进来,并且借助这个契机,发展出后奥运相关的产业”,这样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帮助更多人提升身体素质,保持健康。
针对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许泽玮建议,提前邀请社会力量参与冬奥的场馆运营。他说,一届高质量的奥运会,关键在于运营,创新地引入社会资本,将场馆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
文/本报记者 刘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