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端“天梯”到脚下坦途 “悬崖村”孩子们的求学路 河北:严防严管严控中高风险地区 上海新增3例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医生曾“宣判”她活不过4岁 19岁的写诗女孩获评“浙江骄傲” 进口车厘子还能吃吗?专家:风险极低 无需恐慌 新疆受强降雪影响 50余班航班取消 黑龙江23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9例 新增无症状感染者51例 新闻周刊丨农村疫情多发,还能顺利返乡吗? 沪政协委员:建立健全人才资源一体化机制 形成海外人才储备蓄水池 完善立法,筑牢动物防疫安全屏障 北京新增2例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乘坐热气球成“网红”旅游项目 意外事故暴露监管空白 深圳市龙华区发现1例无症状感染者 河北为民众提供农产品、心理疏导等“保供套餐” “户户通”连通村民多彩生活 北京今年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增长6%以上 医师法草案消除医师执业后顾之忧 黑龙江省新增确诊病例29例 浙江:部分山区海岛供水紧张 预计旱情将进一步发展 “走心夫妇”这6年:完成“心形之旅”后有了宝宝 北京:医疗机构不得推诿拒收急危重症患者 《山海情》靠什么吸引了广大年轻人 线上花市直播助农促销费,“播”好大民生过个幸福年 电视剧《山海情》:主旋律可以这样好看 山货变俏货 扶贫832平台新设十大专区继续助力 栖霞金矿救援追踪:救援难度前所未有,家属至今隐瞒老人 北京公布3例确诊病例行动轨迹 其一曾乘多线地铁 首趟合肥中欧班列博西华专列发车 黑龙江正大实业有限公司聚集性疫情部分病例基因测序与望奎病例同源 迈向新征程,打造哪些“城”?——从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看未来北京新蓝图 立法夯实长江流域生态根基 甘肃合作市提升国土绿色质量 专家建言厦门金砖创新基地先行先试加快培养产业应用人才 盲人工程师蔡勇斌:为视障者搭起互联网“盲道” 云南在长江流域实现全域禁捕 对省外输入病例失管失察 吉林通化14名干部被追责问责 宁夏:“希望小镇”里的幸福生活 "关不掉的弹窗广告"须下狠功夫治理 解读:核酸检测为何增加肛拭子采样? 开局“十四五” | 现代供应链支撑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 时评|疫苗公平分配关乎全球战疫成效 产业大数据人才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红事“云上办” 白事“一天办”——河北各地群众自觉缓办简办“红白事”抗击疫情 张家口:加快京张体育文化旅游休闲带建设 “爱在一呼一吸间”—“健康中国-星巴克助力基层防控新冠肺炎计划”在京启动 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患者——吉林省全力救治新冠肺炎患者 “万里黄河第一隧”济南黄河隧道全线贯通 预计10月份通车 北京新增3例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详情公布 湖北老河口:国家湿地公园迎来成群红嘴鸥 商场、超市、餐厅如何应对春节大客流?上海市商委明确责任人
你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新闻 >

从云端“天梯”到脚下坦途 “悬崖村”孩子们的求学路

2021-01-24 09:05:40来源:成都商报

从云端“天梯”到脚下坦途 “悬崖村”孩子们的求学路

初冬的清晨,四川凉山州昭觉县“悬崖村”薄雾环绕,宛如人间仙境。

2020年11月21日,17岁的彝族姑娘拉作早早起了床,开始收拾屋子,协助父母杀猪过年。11月20日至26日,是凉山彝族群众传统节日——彝族年,拉作所在的“悬崖村”的彝族乡亲们杀年猪、走亲拜年,庆祝一年一度的彝族年。

一周的假期结束,拉作又背起书包,回到昭觉县城的中学上学。2020年5月,“悬崖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进了位于县城集中安置点的新家,拉作家也分到了一套新房。如今,读书的学校离新家很近,她觉得上学更方便了。

以前的“悬崖村”,由于进出路途艰险,村里的孩子基本在10岁以后,才能到山下读书启蒙,危险的“天梯”,成了孩子们求学的最大阻力。近几年,受惠于越来越便利的出行条件,乡亲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特别是易地扶贫搬迁到县城以后,两三岁的孩子更是在家门口就能入读幼儿园。

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是拉作和小伙伴们求学之路的变化,也是“悬崖村”教育之路“蝶变”的缩影。从云端危崖到幸福坦途,三级跳一般的巨变,一切都得益于国家的扶贫政策。拉作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大凉山的孩子们,一定能书写与祖辈完全不同的命运。

云端上的“悬崖村”

从“世外桃源”到“时间遗民”

“库史木撒(彝语的新年快乐)!”记者向拉作问好,她腼腆地笑了,眼睛弯成了月牙。这个17岁的姑娘是“悬崖村”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孩子之一,家里的墙上贴满了她的奖状。

拉作的家在阿土列尔村勒尔社。这里位于狮子山半山腰的一处斜坡,海拔在1300-1500米之间,与山脚的牛觉社垂直距离约800米,因此也被网友称为“云端上的悬崖村”。

山上何时开始有人居住?这个问题,就连拉作的父亲某色达体也说不清。“我家有五代人都住在这里,”某色达体说,他听村里的老人们讲过,他们的先辈为了躲避战乱从外地迁徙而来,“有的人说已经居住了七八代人,有两三百年的历史。”

在某色达体看来,狮子山山腰的土地肥沃、光照条件好,“除了不能种植水稻和荞麦,其他的都可以种”。村民们自给自足,温饱不成问题,很长时间里,这里的人们不被外界打扰,过着犹如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然而时移世易,近年来,出行成了“悬崖村”的最大难题。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村民要去“外面的世界”,通常需要攀爬落差800米的悬崖、越过13级218步的藤梯。

藤梯最初是用藤条和木棒制成的,不能背太大、太重的东西上下山,因为可能发生事故,而且风吹日晒,藤梯腐朽得快。直到2009年,当地的一个电站施工,村里加固了藤梯,几段最陡峭的藤梯变成了钢筋梯。可即便是这样,外面的人依然很难进来,当地的老人、儿童,也很难独自进出。

13级218步的藤梯:

连接“外面世界”的“脐带”

拉作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走藤梯时的经历,“自己走很害怕,是爸爸用绳子绑着我的腰走的。”后来,拉作熟悉道路之后,父亲才不再用绳子拴着她,但也要陪着,让她自己慢慢走。

正因为藤梯、悬崖难行且异常危险,“悬崖村”孩子基本到了10岁甚至11岁,才开始到山下的小学启蒙读书,他们也基本没有上过幼儿园。

特土社17岁的小伙子吉克史拉、18岁的姑娘吉克史伟,目前都在昭觉县城读初二。如果不是早年求学的道路艰险,他们这个年龄本应已升入高中。吉克史伟的妹妹吉克史马15岁了,按理也应该升入初中,但她现在还在读小学五年级。

拉作就是10岁才到山下勒尔小学上学的。她还记得,那几年,自己和小伙伴们的日常:她们有15个孩子住在山上,每次上下学,年龄小的学生要家长接送,大点儿的学生就跟着走,遇到特别危险的地方,家长就用绳子把孩子绑在身上背着走,“我们学生走中间,家长走一前一后,保护我们。”

13级218步的钢梯

“悬崖村”村民有了“高速路”

2016年5月,多家媒体报道了“悬崖村”孩子们爬藤梯上学和村民出行不易的状况,这个曾经鲜为人知的山村,很快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为改善“悬崖村”艰难的出行状况,凉山州和昭觉县共拨款100万元。2016年11月19日,连续阶梯最长达105级、最短只有4级,总计13级218步的工程竣工,住在山顶勒尔社的孩子首次攀爬完工后的新天梯,安全回到“悬崖村”。

拉作还记得第一次走钢梯回家的情景。她回忆,首次走钢梯还有点儿害怕,但是走到一半的时候,就觉得轻松多了,感觉比以前的藤梯好多了。“钢梯两边都加了护栏,安全、方便多了,一趟至少能节约半个小时以上。”

钢梯建成后,拉作感受到村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有了小卖部、农家乐,手机4G信号全覆盖,外地游客纷至沓来……

与此同时,拉作还发现,嫁到“悬崖村”的新娘子突然多了起来。记者了解到,仅钢梯建成后的4个月内,就有6位来自外村的新娘嫁进“悬崖村”。村民吉克拉则就是钢梯修好后娶了媳妇。“以前我们进出村子的藤梯非常不方便、非常危险,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山下。现在的钢梯对于悬崖村来说,简直就是‘高速公路’,非常快。”他告诉记者。

与藤梯一起“升级换代”的,还有教育设施。2017年年底,山下的勒尔小学五层新教学楼建成,拉作和同学搬进了新的教室。学校实行全封闭的寄宿制管理,往返学校的时候,也由家长、村社干部、老师接送。

除了义务教育,村里也开始重视起了学前教育,实施“一村一幼”“一社一幼”。在山下的村小设立一个幼儿班,在山上建立一个幼教点,解决山上的小孩无法到山下进行学前教育的难题,年龄小的孩子在家门口就可接受学前教育。

安置点新家的楼梯

他们成了县城小楼里的新居民

拉作从来没想过的是,他们还能搬出“悬崖村”,彻底走出世代生活的大山。

2020年5月12日至14日,拉作一家与乡亲们共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陆续搬迁至位于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的新家。他们走出“悬崖村”,开始县城的新生活。安置房黄墙灰瓦,一栋栋颇具彝族建筑特色的小楼整齐排列,超市、小广场、篮球场等设施一应俱全。拉作的新家位于4号安置点,三室两厅一厨一卫,面积100平方米,家里家具、家电一应俱全,乡亲们“拎包”入住。“我们都有各自的房间,感觉特别好,关键是在县城上学很方便,新建的学校就在小区对面,离家很近,走路不到十分钟。”拉作说。

过去,“悬崖村”村民的平均文化程度比较低,中老年人基本为文盲或半文盲,青壮年大多只上过小学,极少有人读完初中。不过,现在让孩子去读书、多学点知识,已是勒尔社村民的共识。

拉作刚到县城读书的时候,明显感觉到有些跟不上新的学习节奏,自己还比班里最小的同学大5岁,这让她很不适应,“感觉被压到喘不过气来”。不过,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她渐渐适应了新学校的生活。

像拉作一样,“悬崖村”的大多数孩子都到了县城上学,还有部分在山下的勒尔小学读书,全村适龄儿童全部入学。

旅游+电商

“悬崖村”辟出幸福新路

在拉作眼里,从钢梯到国家的扶贫政策,已经彻底改变了“悬崖村”乡亲们的命运。“学路”的变化表现在藤梯、钢梯到楼梯的变化,而“心路”的变化则表现在思想观念的转变。

“以前,我父母辈不会说普通话,甚至听不懂。现在,他们可以用普通话和游客简单交流,村里、家里卫生状况彻底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20年的彝族年,拉作家的客房和帐篷早早被预订一空,家里杀鸡宰羊招待客人,带来了旅游收入。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来“悬崖村”的游客络绎不绝。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悬崖村”每年的游客接待量超10万人次。除了发展旅游业,“悬崖村”也在大力发展油橄榄等经济作物种植。

目前,“悬崖村”的老人和孩子们都转移到安置点居住、读书,而青壮年则留在村里发展产业,搞旅游、民宿接待和电商经济等。以村民木果一家为例。2020年5月,木果家也在昭觉县城分得一套安置房,老婆带着两个女儿在昭觉县城读幼儿园,偶尔回村来。木果则留在“悬崖村”,每天在网上直播,卖当地的核桃、蜂蜜,目前已有40多万粉丝,月收入基本稳定。

木果告诉记者,由于道路艰险,他和父辈都没上过学,“不识字,吃了没有文化的亏”。通过自学,木果如今已经能认识并书写一些汉字,“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写得很好”。最重要的是,木果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他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立志要让自己的两个女儿走出大山、考上大学。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凉山州大力开展教育精准扶贫,把实施15年免费教育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像拉作一样的学生不仅能免费读书,还可享受生活补助,只为让孩子们在学校安心读书。

如今,拉作正发生着改变,改变的不仅是生活,还有她的内心和未来,她的梦想是考上昭觉县或州府西昌的优秀高中,然后考上大学,“我希望将来也能当一名老师,把知识传递给更多孩子。”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罗敏 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