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三亚1月15日电(记者陈凯姿 罗江)我是一颗海水稻,也叫抗盐水稻。因为名为“海水稻”,所以总让人误以为我能生长在海水里。其实,我只是一棵能在盐碱地茁壮成长的安静又可爱的水稻。
这些年,你们可能不知道我经历了什么:杂交、远缘杂交、太空育种、化学诱变、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科学家们一通“捣鼓”,现在在山东、广东、浙江等地沿海滩涂,甚至西北寸草不生的荒废盐碱地上都能发现我们。
虽然我们“出身贫寒”,但营养成分和口味不比一些普通水稻品种差,未来规模化种植的成本也跟普通水稻区别不大。
2020年,袁隆平爷爷的海水稻团队,将我们在全国的示范种植面积扩大到10万亩,给我们“称重”时发现,平均亩产稳定超过400公斤。而在新疆喀什、宁夏石嘴山等地,测评亩产均超千斤。可以说,我们算得上是性格和体重都比较稳定的“胖子”。
不过,我们的价值不仅仅只在科研上。有人说,国家粮食连年丰收,为什么还要耗费人力、物力开发海水稻?
要知道,粮食安全一直是世界各国最重要的议题之一。我国约有1亿公顷(15亿亩)盐碱地,其中2.8亿亩可以开发利用。按照保守估计未来亩产200-300公斤计算,可年增产粮食数百亿公斤,多养活约2亿人。而在亚洲,这样的盐碱地有3.2亿公顷,全球有9.5亿公顷。一旦我们在全世界站稳脚跟,就离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零饥饿”的时代更近了。
目前,袁隆平爷爷提出的“十百千”工程(即实现10万亩海水稻种植示范、力争100万亩海水稻盐碱地改造开工、1000万亩盐碱地改造计划全国布局)正在稳步推进。2021年,已经签约600万亩合作项目的袁隆平海水稻团队,正式宣布启动海水稻的产业化推广和商业化运营。也就是说,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和“吃货们”在商超市场上见面。
偷偷告诉你们,我吃起来真的不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