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好人”王金云:18年帮上千“重点青年”回归社会
2003年,来自湖北黄冈的青年王金云在深圳创立义务安置帮扶“更生人士”的青年社会组织“阳光下之家”,帮助有过犯罪前科或者社区矫正的青少年等“重点青年”回归社会,并帮助他们就业、创业。他不仅在自己的公司里安置这样的“重点青年”,还每天为这些青少年联系就业单位,18年间,王金云不仅付出时间和心血,更累计拿出个人积蓄500多万元。由于每天接听来自社会各方的求助电话,他的左耳听力已经有些下降,但对于自己这18年来的付出,王金云说他不后悔,因为这是“改变‘重点青年’人生命运的大事”。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欢欢
18年坚持为社会“减负”
王金云今年42岁,他1999年大学毕业来深圳工作,因得到过当地义工的帮助,当年他便加入了深圳义工的队伍,至今他已经是一名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超过1.5万小时的“五星义工”。
“更生人士”是帮扶志愿者对刑满释放和社区矫正人员的统称。2003年,王金云在深圳市南山区创办“阳光下之家”,专注于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工作以及安置帮扶有过犯案前科的“更生人士”和重点青少年就业、创业,尽快融入社会。“我们是国内首个更生人士矫正服务中心。而把‘劝导犯案在逃人群投案自首’写入我们的业务范围,这也是全国首次。”王金云表示,通过他18年帮扶的1000多名成功案例的经验来看,“更生人士”的就业或创业问题是最关键的,目前经过他帮扶的对象均没有出现再次犯罪的情况,而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份工作。“这个群体融入社会有难度,但有了一份工作之后,就不会成为家庭的包袱,对于他们重返社会是极其重要的。”
刚开始帮扶“更生人士”时遭人冷眼,对王金云来说是家常便饭。“不理解的人说我是智障者,他们不明白我图个啥。后来我想通了,我做的是改变人命运的事情。我既然选择了这个理想,就要承受可能带来的痛苦和无助。”从那以后,王金云总是耐心地告诉周围不理解的人,这些“更生人士”已经受到了法律的惩处,当他们回归社会后,在法律身份上和普通人是一样的,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们。“我所做的是在重塑人的心灵,实际上也是在为整个社会‘减负’。”
从小做好事“上瘾”
王金云说,走上专业公益之路跟自己的家风有很大关系。他幼时家中并不富裕,但谁家要是有困难,他父母都愿意去帮忙,像去年疫情期间,王金云70多岁的老母亲还捐出1万元。耳濡目染下,王金云从小就做好事“上瘾”。上初中时学校是寄宿制,周末同学们都回家了,王金云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把宿舍打扫干净才回家。到初二时,王金云家经济也不宽裕,但他还是把少量生活费节省下来,资助比他更困难的同学。
这种“善根”一直持续到他参加工作后。在“阳光下之家”创立之初,王金云就立志,这个公益机构不接受社会捐赠。当时生活窘迫,在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他连房租和员工的工资都负担不起。而刚开始当义工时,王金云一腔热情,每一个求助者来电他都要对其进行详细沟通,有时一通电话就是几个小时,而长期用左耳接听电话,导致王金云左耳听力有些下降。后来他意识到,改变一个人是个漫长的过程,哪怕是帮扶“重点青年”,也要聚焦在某一个领域,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他们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或者创业机会。
“重点青年的引路人”
而帮助刑满释放人员和社区矫正人员等“重点青年”找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正是因为难,我才要做。”王金云语调坚毅地说。目前,他的服务对象就业渠道有几个,一是他自己的企业,二是朋友的企业,三是通过媒体报道关注后主动联系他为这些“重点青年”提供工作的企业,四是他主动找到一些被媒体关注的爱心企业。
王金云的不懈坚持,换来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18年间,他已劝服了62名犯案在逃人员主动向警方投案自首;帮扶了200多名出狱青少年找到工作,且当中无一人重新犯罪;劝导了700多人放弃了犯罪或重新犯罪的念头,引导900多人刑满释放后回归正途。
对于这份公益事业,王金云打心底有一种神圣感。“有很多走过弯路的青年人还在黑暗中徘徊,如果能让他们在迷茫中看到一座灯塔,照亮前进的路,他们就有可能通过自身努力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而我的角色就是引路人。”
帮助“更生人士”,最需要的是耐心。犯案在逃人员王涛(化名)在认识王金云之前,一直过了18年颠沛流离的日子,当他在网上得知有关王金云的新闻报道后,决定向他求助。“他告诉我,好几个春节他都是一个人躺在宿舍,一遍遍地看着春晚,他不想再过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我跟他在网上聊了差不多一年他才答应见面。后来他想通了决定去自首。”如今,王涛已重新融入社会,并有了一份安稳的工作。
这些年,在王金云帮助下出狱后重新走上正轨的案例数不胜数。其中一名叫做周石(化名)的陕西男子,曾有过犯案经历的他在王金云的劝服和陪同下投案自首,后被判处缓刑。后来周石在老家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成功创业,其企业主动安置帮扶了50多名出狱青少年,而周石也成了当地的优秀企业家。“这些成功的案例,就是我最大的前进动力。” 王金云说。
“目标是抛砖引玉”
让王金云欣慰的是,在他的带动下,如今广东帮教“更生人士”的公益组织已经不止他们一家了。而“阳光下之家”在深圳发展了一支人数过百,由律师、心理咨询师、司法社工等人组成的专业志愿者队伍,还在全国发展了500多家爱心合作企业(单位)。“比如服务对象的就业和创业问题,我可以在我的朋友圈或我的爱心合作单位中找人一起来解决,这减轻了我的很多负担。”
这些年,王金云先后获得“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普法先进个人”“广东好人”等50多项荣誉称号。而从事公益18年,王金云也有自己的思考。他说,一个慈善公益组织要走得更远,必须要有自己的造血功能,其背后要有足够的财力和可持续可复制的商业模式,仅靠一腔热情和爱心是不够的。
王金云坦言,帮助“重点青年”就业,光靠一家企业或社会组织肯定不行,他的目标是“抛砖引玉”,发动更多企业和组织参与进来。为此,他正准备出两本书,把他18年来的经验总结出来,让其他社会组织在做类似的帮扶时少走一些弯路;同时也让更多志愿者了解如何帮助“更生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