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订江豚保护方案,开展扬子鳄野外放归,加强麋鹿种群监测
物种保护 为长江添活力(大江大河·长江保护这五年④)
本报记者 田豆豆 郁静娴 徐 靖 申智林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12日 第 14 版)
核心阅读
5年来,长江物种资源保护相关制度不断健全、力度不断加大,一些珍稀物种种群数量下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制订保护方案,留住“江豚的微笑”;开展野外放归,保护扬子鳄……当前,沿江省份加大力度保护珍稀物种,接下来,多地多部门还将按照《长江保护法》有关规定,全面落实濒危物种相关保护工作。
2020年下半年,湖北武汉市民发现,和野生江豚“见面”的机会变多了:9月的一天早上,曹颖到汉阳江滩足球场一带散步,发现有江豚跃出长江江面,她一口气录了十几段视频,拍到了“江豚与黄鹤楼同框”的画面;10月的一个傍晚,鹦鹉洲长江大桥江波中有江豚跃出水面,市民万鹏立刻拿手机拍下视频……
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分布有4300多种水生生物,其中鱼类400多种,有170多种为长江特有种。近年来,在湖北、安徽、湖南等沿江多地,江豚、扬子鳄、麋鹿等珍稀、濒危物种受到严格保护,有的种群数量下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有的种群数量逐渐增加——长江,正变得越来越有活力。
为了留住江豚,江城武汉制订专门保护方案
“女士,目的地到了。请问‘白’后面那个字念什么?”前不久,当记者到达位于武汉市的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时,网约车司机指着“白鱀豚馆”4个字问。
白鱀豚已经被宣告“极可能灭绝”多年了,“鱀”字对一些人来说也成了生僻字。世界第一头人工饲养成功的白鱀豚“淇淇”在这个白鱀豚馆生活了近23年,于2002年离世。白鱀豚的离去,让科研人员更加重视对长江江豚的保护。
“在实验室研究人工繁育技术固然重要,但保护好江豚的野生种群和栖息地,才能避免江豚成为第二个白鱀豚。”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克雄说。值得庆幸的是:2020年8月以来,武汉相关单位已多次接到市民目击长江野生江豚的报告。
据介绍,上世纪90年代,长江中生活着的野生江豚有2700多头,2006年、2012年、2017年农业部门、中科院的3次大规模长江豚类科考,结果分别是:1800头、1045头、1012头。这3次科考中,研究人员都没有在长江武汉段发现江豚。
江豚的繁殖能力较强,不必像中华鲟等洄游鱼类一样到固定地点繁殖,但为什么种群数量还是快速下降?研究发现,人类活动的干扰是重要原因:由于以往人类捕鱼区域和江豚捕食区域高度重叠,江豚食物来源减少;电捕鱼、滚钩、密网等非法捕鱼工具,则对江豚造成直接威胁;来往船舶的水下噪声和高速螺旋桨等也对江豚造成影响。
2020年下半年,为实现“江豚回归江城”,武汉市政府下发《武汉市推进长江江豚重返武汉城区江段工作实施方案》,出台10条硬措施推进江豚保护。
“其实,武汉市民多次目睹的江豚只是‘路过’武汉,并不是常年栖息在长江武汉段。”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郝玉江说,2020年汛期,由于长江水位大涨,武汉不少沙洲和浅滩被洪水淹没,加上长江武汉段全面禁捕,沙洲和浅滩鱼多草多,又没有人为因素干扰,所以吸引了江豚来此觅食。
为确保江豚食物充足,武汉持续强化长江武汉段禁捕工作相关执法检查;为解决江豚栖息地问题,武汉组织长江江豚栖息江段建设论证,有针对性地开展长江江豚栖息江段建设。比如改造一定比例的城区固化岸带,使之更加自然化,促进小型鱼类自然增殖等;进一步提升沙洲自然岸带环境质量和水文条件,优先实现天兴洲、白沙洲水域长江江豚回归和较长期停留。武汉还组织开展船舶航行限速试点,保护相关水域的长江江豚免受船舶噪声的伤害。
扬子鳄、麋鹿等物种种群数量逐年增长
2020年9月,安徽宣城市广德市扬子鳄巡护员在沟连凼水库扬子鳄放归点发现两个新的鳄鱼洞。这两个洞位于同年5月20日广德市扬子鳄放归日活动现场边的土坡上。据介绍,结合多次观测到扬子鳄栖息活动的情况,可以判断放归的扬子鳄已认可此水域环境,沟连凼水库湿地成为放归扬子鳄的新家园。
扬子鳄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2亿多年,曾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因自然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干扰,其分布范围逐渐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到上世纪70年代末,野生扬子鳄总数已不足500条,零星分布于皖东南地区和皖、浙交界地带。
为拯救这一珍稀物种,我国把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并相继建立了人工繁育中心和自然保护区。位于宣城市的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扬子鳄及其栖息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保护区共进行了7次较全面的扬子鳄资源调查。最近一次即2018年野外调查发现:该保护区范围内实见野生扬子鳄113条,较2015年调查实见的63条有较大幅度增长。
据介绍,该保护区有序推进扬子鳄野外繁育研究和野外放归,于2003—2020年分16次将508条人工繁育的扬子鳄放归野外。其中,2019年,安徽首次实现扬子鳄规模化放归,当年野外放归了120条人工繁育的扬子鳄;2020年,野外放归扬子鳄达到280条。根据放归以来的持续监测、调查,并结合最新的卫星定位追踪数据分析,绝大部分野放扬子鳄已适应野外环境。
冬日的洞庭湖,水面平静。在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管理局副总工程师宋玉成乘着小船,一路追寻麋鹿的踪迹。
“快看,麋鹿的脚印还很清晰,鹿群应该就在不远处。”洲滩近水处,宋玉成有了发现。但眼前的湿地上芦苇满布,船行无路,人很难过去。宋玉成不慌不忙,他升起无人机,果然,四五百米外,一个不小的鹿群正在迁徙。
“冬季,是对鹿群进行监测的好时机。”宋玉成说,2015年,保护区内的麋鹿还只有113头,几年发展下来,目前已有210多头。除去为增加遗传多样性、从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北京麋鹿苑两地引入并投放的28头,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的麋鹿近5年一直以年均17头左右的数量在增加。
如今,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每年都要联合岳阳市森林公安局等单位,对麋鹿集中栖息区域尤其是高水期麋鹿的栖息和迁徙区域开展8次以上的集中巡护。宋玉成要将监测到的麋鹿种群数量、种群特征、分布区域和迁徙规律等记录下来,以便更好地掌握麋鹿动态,为科学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濒危物种相关保护工作将全面落实
“长江水域生态环境一度持续恶化,水生生物资源呈现急剧衰退趋势,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等珍稀濒危物种的自然栖息生境遭到破坏。”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先后发布实施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等保护行动计划,组织成立相应物种保护联盟,推动开展中华鲟“陆—海—陆”接力保种,加大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力度,努力重建长江鲟野外种群。5年来,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制度不断健全。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2019年,由农业农村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等部门共同组成的长江水生生物保护暨长江禁捕工作协调机制正式运行;2020年底,“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中心”挂牌成立;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率先实现全面禁捕;2021年1月1日,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行10年禁渔……
近5年的监测显示,长江部分渔业资源量呈现逐步恢复态势,长江中游监利江段四大家鱼苗径流量已由2015年的5.1亿尾增至21.9亿尾;长江中下游江豚群体出现的频率显著增加。“十三五”期间,各地共举办各类增殖放流活动1.2万次以上。在长江,5年来共投入增殖放流资金13.42亿元,放流水生生物苗种265.51亿尾。
目前,除中华鲟外,长江其他珍稀水生生物资源下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资源濒危状况没有改变,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长江水生生物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配合、久久为功。”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毅表示。目前,农业农村部正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建设方案(2021—2025年)》,接下来将结合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有关规定,全面落实濒危物种相关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