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的竞争,实质是人才发展环境的竞争。良好的环境是吸引人才的“强磁场”、汇聚人才的“聚宝盆”。近年来,银川市始终将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摆在突出位置,全力培育拴心留人沃土,打造创新创业乐园。
“我们看重的就是这里的营商环境以及羊绒资源优势。”12月13日,宁夏新澳羊绒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华告诉记者,公司今年底产量达到1000吨以上,产值超过1亿元。银川市通过创新平台载体、实施重大工程,改变以往“点对点”的单一引才模式,实现人才团队式、规模化的引进,促进企业引才需求与人才工作需求有效匹配。以银川经开区、中关村双创园等产业园区为载体,开展园企对接、联合攻关等,集聚一批高精尖管理人才、创新人才、研发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银川市组建成立银川产业技术研究院,探索推行“造壳增量+借壳提质”等多种创新模式,积极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西北农林大、中国电科院、汇桔网共建“四院一中心”。截至目前,累计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600余名,柔性引进专家团队45个,争取科技项目资金7000多万元,推动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落地。同时,对接东部发达省市和国家高水平创新平台,建立了“中国枸杞研究院”、国家临床医学中心宁夏分中心、各种专业化研发平台,参与区域合作人才1700人,合作项目159项,投入资金27.8亿元,引进推广102项新工艺、新技术、新成果。
“我们对全职引进的A类人才优厚待遇上不封顶,对其他类人才最高提供220平方米共有产权房或人才公寓、100万元购房补贴、每年给予20万元生活补贴,同时享受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配套服务;对全职本土高精尖缺人才每年给予3万至20万元生活补贴,连续补贴5年。”银川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建立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每年至少安排人才专项经费1.5亿元,设立创新创业投资基金2亿元、苏银人才合作发展基金1600万元,通过人才政策和科技项目共同发力,最大限度为人才发展赋能解忧。
银川市倾力实施“五个一批”培养工程,一批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企业家、技术蓝领、土专家、田秀才等脱颖而出,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该市还开展“三百三千”农业技术推广行动,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累计开展各类培训50余期(场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6000余人次。依托人才实训基地,建立各类名师名医工作室和示范试验平台,带动和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万多名。
2020年5月,银川市组织召开全市人才表彰大会,对2019年新认定评选的579名优秀人才进行表彰。同时,广泛开展“凤城农业名家”“凤城文化名家”“凤城友谊奖”“凤城优秀企业管理者”等系列人才评选活动,目前全市共认定评选各类优秀人才1974名。(记者 张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