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变候鸟“食堂”,养殖户损失该谁埋单?
议论风生
比起临时的摸底和补偿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快地方立法,让补偿机制走向法定化。
秋深冬起,木落霜飞。据报道,往年这时,天津养鱼大户冯义豹正忙着出鱼,但今年这个离七里海湿地不远处的鱼塘却近乎空空如也,“十几万斤鱼,说没就没了”。“偷”走他鱼的,是乌泱乌泱的候鸟,尤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最为惹眼。七里海湿地是它们的重要“驿站”。
鱼塘变“食堂”,给当地养殖户出了一道棘手的“选择题”——保鱼还是护鸟?他们似乎谁都“惹不起”。
天津是全球八大重要鸟类迁徙通道之一,得益于生态保护的完善,东方白鹳等候鸟生存境遇得到大幅改善。但成群成群的候鸟选择在当地栖息,也衍生出民众生产生活与动物保护日益尖锐的冲突。鸟类与人类争食,鱼塘变“食堂”,是养殖业者之痛,也是当地经济民生难以承受之重。
对于养殖业者而言,他们是无力破解这个难题的。东方白鹳等候鸟是珍贵的国家保护动物,受法律保护,他们不敢有任何伤害。但如果眼睁睁看着鱼被候鸟吃掉,养殖业者只有血本无归。东方白鹳等候鸟属于大型鸟类,食量惊人,两片鱼塘,一个多月就能被吃十几万斤鱼,损失高达50万元。而那么多养殖户所承受的损失,算下来恐怕也不是个小数目。
破解该困境,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积极介入。国家保护动物,发起保护的主体是国家,而非民众,对于因保护野生动物而造成民众生命或财产损失的,国家有补偿义务。对此,《野生动物保护法》也明确规定:因保护本法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或者其他财产损失的,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补偿。
然而,现实中这个补偿条款,在部分地方似乎难以落地。承担具体补偿义务的主体是哪个部门;补偿经费到底从何而来;具体损害补偿该如何计算,对于这些关键性的操作细节,各地往往都缺乏清晰的规定。这也是天津部分鱼塘变候鸟“食堂”,养殖户的损失却无人闻问的原因所在。
在某些地区,这种保护补偿,已提上日程。比如,2012年施行的《青海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补偿办法》,就规定相关补偿的标准和申请程序,同时明确“对野生动物肇事补偿费用,省级财政部门承担50%,市级财政承担25%,县级财政承担25%。”而云南起步更早,早在1998年,相关补偿办法就颁布实施,野生动物肇事补偿不仅早就普及,云南一些地方还联合保险公司,推出“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险”,实现补偿机制的政府埋单、市场操作。
据悉,对于养殖户的损失,天津相关部门已开始摸底调查,这让养殖户看到挽回损失的希望。但比起临时的摸底和补偿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快地方立法,让补偿机制走向法定化、长期化。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动物保护更有效的激励机制,让人与鸟和谐相处,让野生动物保护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
□章林(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