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件流失英国文物回归祖国跨国追索历时25年;暂定二级文物3组13件,国家文物局在官网展示文物及追索过程
部分此次归还文物。国家文物局供图
今年10月,68件流失英国25年的走私文物成功回国,包括唐三彩七星盘、宋代青白瓷、元明石雕马等珍品。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昨日在国家文物局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今年1月以来,国家文物局与外交、海关等部门紧密合作,在中国驻英国使馆大力支持下,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历时10个月完成文物追索。
关强表示,此次68件中国流失文物顺利回归,是中英两国在《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框架下,合作打击文物走私、促进文物追索返还的成功范例。
68件文物横跨春秋战国至清代
记者了解到,68件文物中,暂定二级文物3组13件、三级文物30件、一般文物25件,质地包括瓷器、陶器、石器、铜器等,时间跨度从春秋战国到清代,地域分布江西、安徽、福建、河南、陕西、河北、贵州等。
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文物返还办公室主任邓超介绍,这批文物整体器型较为丰富,品相较好,精品较多,唐三彩七星盘、宋代青白瓷、元明石雕马、一组四件元末明初青瓷梅瓶等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其中一套8件的唐三彩七星盘,由承盘、六个小杯和一个大杯组成,盘外壁及杯器身施黄、绿、白等釉,釉色鲜亮,七星盘是唐代现实生活的再现,也反映出唐代制陶工艺的高超水平。
1组4件元末明初青瓷梅瓶及器盖,从胎釉及工艺来看,具有极大的一致性,可能出自同一个墓葬,极为难得,将其归为成组文物。
一匹元明时期的石雕马,对比贵州遵义播州土司墓出土的同类石雕制品、成都蜀王家族墓地类似的出土釉陶,认定其为西南地区所出土的元明时期石雕制品,地域特征明显,非常少见。
一组3件小铅釉乐舞佣,红胎,铅釉,比较完整,残存有釉,能反映汉代低温铅釉技术发展情况,以及汉代音乐舞蹈的内容,在以往的考古出土资料中不多见,尤其成套的釉陶乐舞佣更加稀有。
25年追索 流失文物完璧归赵
据介绍,这批文物的追索历时25年。
1995年2月,英警方向中国驻英使馆通报,在侦破一起国际文物犯罪案件过程中发现疑似中国文物,国家文物局初步鉴定为中国禁止出境文物。当年3月,英警方实施“水烛行动”,截获扣押嫌疑人运抵英国的大量文物。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多部门组成“追索英警方查扣走私中国文物工作小组”,通过执法合作、民事诉讼、协商谈判等多种方式展开追索。
迫于中方压力,1998年2月,该案两名主要嫌疑人与国家文物局签署归还文物协议书,当年5月,3000余件返还文物运回北京;8月,该案另一名嫌疑人与国家文物局达成和解,归还7件文物。
然而该案中一名文物购买人拒绝参与协商谈判,涉案文物一直被英警方扣押。国家文物局始终未放弃追索,与中国驻英国使馆、英国警方保持联系,长期关注进展。
2020年1月,伦敦大都会警察局联系中国驻英使馆,告知因购买人去向不明,且扣押时间超过追诉期,该批涉案文物被界定为无主物,主动提出希望将该批文物归还中国政府。国家文物局立即组织重启追索机制,拟定追索方案,组织专家鉴定,形成追索清单,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简称“1970年公约”),向英方发出追索函,代表中国政府正式提出返还要求。
7月29日,中国驻英使馆公使衔参赞带队赴英方仓库现场清点,国家文物局最终认定追索文物共68件,伦敦大都会警察局同意全部归还。
疫情之下调整工作方式保证文物归国
疫情为跨国工作带来重重困难。国家文物局调整工作方式,采取“委托使馆接收、国内点交核实”方式推进,委托专业机构办理出境许可,量身定制包装,协调返程航班,确保文物安全,北京海关下属中关村海关一日内就办结免税入境流程。
10月16日,国家文物局授权中国驻英国使馆,与伦敦大都会警察局进行文物移交,签署文物接收确认书。10月19日,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举行线上文物返还移交仪式。当晚,中国驻英国使馆专人护送文物至伦敦希思罗国际机场,文物启运回国。
10月20日下午,文物搭乘中国国际航空公司CA938次航班安全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海关在停机坪即时查验,予以通关便利,国家文物局组织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北京鲁迅博物馆、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三家直属单位分工协作,连夜完成文物查验并点交入库。10月21日,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开展实物鉴定。
据介绍,国家文物局在官方网站开设了专题网页,将此次追索回国的文物、追索过程在线展示。
新京报记者 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