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窖,时代的一面镜子 小辣椒种出“红”日子 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宁夏观光夜市非遗学堂保护传承基地挂牌 2022年宁夏科普讲解大赛在银举办 宁夏行政复议提质增效全力服务“六稳”“六保” 宁夏药品采购价格指数降幅居全国第一 沙坡头区划拨63万元党内关怀帮扶资金用于疫情防控 宁夏中卫华荣水稻获得国家稻米联盟技术创新奖 创城故事丨少年志愿者邸冉:小小的身躯蕴藏大大的能量 短视频:走进闽宁镇 感悟山海情 家长们同学们:鸿胜警官给你们捎了个话! 移民“伍建全”们的甜蜜日子 小伙爬上悬崖欲轻生公安消防“生死救援” 宁夏:“西电东送”电力保供又添新保障 宁夏全力打造高颜值优功能新型城镇 三级保供守护“菜篮子” 一位宁夏小学校长的体教融合实践 “我给中卫比个心!” 宁夏开展全域创建“食品药品安全区”中期评估 短视频:传承红色基因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杭州富阳:“文澜阁《四库全书》抗战西迁首站研学中心”开放 这两类首次来银创业人群将纳入住房保障范围 扩大国际“朋友圈” 搭建“出海”新通道 中卫市全力做好疫情期间生活物资保供稳价 吴忠出台优惠政策预引进优秀在读大学生 石嘴山“问听看结合”确保监督检查全覆盖 青铜峡打出政策“组合拳”助企纾困 “石榴籽”抱团多元共治守平安 陕西石峁遗址皇城台发现大型人面石雕 中卫织密扎牢基层疫情防控网 第三届“宁夏夜绽生活节”盛夏奇妙夜启幕 消费者给商家打差评,是否侵犯其名誉权? “雪龙号专家极地巡讲”来银为新报小记者讲述南极“冰雪奇缘” 银川“双轨制”认定体系集聚更优人才 宁夏强化化肥质量安全监管 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 国家重点项目“黄花菜、高山蔬菜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启动 女儿憋不住“泄密”:我爸爸太了不起了! 中卫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赋能特色产业 宁夏开展“法律明白人”精准培养试点工作 刘世友:文物保护永远在路上 银昆高速高寨塬隧道全速掘进 宁夏社会组织整合资源服务企业 青铜峡市全力发展“富民产业” 葡萄种出村民幸福生活 中卫战“疫” | 60碗扁豆子面里的点滴真情 中卫战“疫” | 房车游客:“我给中卫比个心哦” 雪川固原马铃薯产业绿色高质量综合加工项目建成投产 科技“赋能”助推黄花菜产业提质增效 银兰高铁全线最后一座隧道贯通
你当前位置:首页 >平安吴忠 >

水窖,时代的一面镜子

2022-08-09 10:37:59来源:光明日报

  不知道你是否见过水窖?在广袤的西北地区,从水窖取水曾经是最常见的解决人畜饮水的方式。或许可以说,水窖是家家户户解决人畜饮水唯一的小型水利工程。

  掘出一个坛形的穴坑,然后用“红胶泥”做简单的防水处理,夏天收集雨水,冬天储藏冰雪,人们祖祖辈辈就用这样的方式解决生活用水。窖水,夹杂着羊粪、柴草,肯定达不到生活用水标准。上初中时,化学老师在课堂上讲水是无色无味的,我觉得他讲得不对。我从小看到的水是浑浊的黄色,怎能说“无色”?我经常喝的水总有一种怪味儿,怎能说“无味”?后来我看到一项研究报告说,紧靠公路边修建的水窖,化学需氧量、总磷、硒、汞、大肠杆菌的含量均超出饮用水标准,其中大肠杆菌群的量超出指标数10倍。

  这样的储水方式,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用水需要。水窖的容量很小,通常一口水窖容量三四十立方米,这要应付一家人一年的用水。受人力、财力的限制,又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水窖的数量。所以,生活用水奇缺就成为一种常态。我小时候就经历过这样的场面:20世纪70年代某个大旱之年,水窖都已干涸,生产队组织拉水,给村民分水的时候,有个小孩从队伍中飞奔过来,把水罐放在水桶下面,接着那点洒出来的水。回到家,大人对我进行教育,大意是说看看人家的孩子多懂事,那年我十岁左右。宁夏新闻界的老前辈王庆同,曾在书中回忆他在农村时的一个故事:有一年春节快到了,邻居家的一个小男孩来我家院子里玩。我老伴见他手背布满黑垢痂,就问他:“咋不洗手?”他说:“我妈说了,过年给我洗。”在这样的地方,给孩子洗手是过年的礼物。

  水窖的历史应该很长。明代的方志中,就有“地无井泉,惟蓄潦水”之类的记载。“潦水”,意为“雨后的积水”。但我猜测,水窖可能与人们在干旱地区的居住生活一样长久。而即使以明代的记载论,水窖的历史也有好几百年了。21世纪初,“水窖”工程还被写入《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全国集蓄利用规划》等文件。如果说有变化,那就是用了水泥、钢筋等材料,水窖建得更大而已。

  水窖的根本性变化,还是在近十年。脱贫攻坚让人们彻底摆脱了对水窖的依赖。如今,即便是宁夏最偏远的地区,都做到了人畜饮水工程的全覆盖,人们普遍使用上了自来水。

  2021年,宁夏又是一个大旱之年。媒体的报道出现了诸如“持续干旱”“重度干旱”“极旱”“大范围持续性高温晴热天气”之类的描述,还有“降水量为60年最低”“夏天平均气温创1961年以来新高”“干土层在20cm到30cm之间”之类的描写。于是,我决定去最严重的干旱区看一看。

  与我那些年的见闻不同:不见拉水的车,不见抗旱的宣传标语,也不见担水的人影……见到几个老乡,也没看到焦虑的神情。找到了几个水窖,俯身看看,窖里还是有水的。扔了个石子,水上泛起涟漪,还有我的影子。我突然有些感动,深深地鞠躬,郑重地道别。

  一口水窖,就是一面时代的镜子!

  (作者:杨占武,系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北方民族大学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