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记者驱车在京藏高速行驶40分钟,经桃山路口至中宁县喊叫水乡行驶30分钟后,一排排院落映入眼帘,干净整洁的柏油路从村口通到每家每户。
这里就是喊叫水乡红湾新村,也是中宁县“十一五”搬迁移民村。2010年,位于吴忠市同心县窑山管委会的241户1186名吊庄移民搬迁到平坦宽阔的移民村,开启新生活。
“虽然住上了移民房,村里通了水、电、路,但只有两间40平方米的房子和0.7亩的院落,人均0.8亩田地,种经济作物没饭吃,种粮食作物没钱花,日子不好过呀!”回忆起刚搬来的日子,村民马明奇连连摇头说,尽管政府进行了移民扶持,但由于思想守旧,日子依然过得紧巴巴,真是辛辛苦苦干一年,忙到年底不见钱。
为了让他们搬得出、稳得住,如何寻找一条适宜脱贫发展的产业之路,成了困扰红湾新村“两委”班子的问题之一。
“只有在产业上下足功夫,才能促进群众增收,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红湾新村党支部书记白光孝说,村民们有种植经验,刚好红湾新村土壤适宜红葱生长,经村“两委”班子研究决定,发展红葱产业种植,并为红葱申请专利保护,打造“红湾牌”红葱,提升品牌效应。同时,结合红湾新村种植实际情况,村“两委”班子成员向村民宣传红葱种植补助政策,积极联系红葱苗和种子供货商,通过村干部带头,动员鼓励群众集中连片种植红葱,逐步打造红葱种植示范基地。
“2014年,我盖了新房子。以前在山里的收入就是种庄稼,现在只要勤快,在家门口打零工就能有收入,还能在家发展养殖业。”村民顾明其越说越高兴,便带记者来到他的牛羊养殖大棚,指着圈养棚内的3头牛和20余只羊说:“都是党的好政策,在养殖上给予我们大力扶持,才有了如今的好日子。”
产业振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可靠保证。红湾新村计划建设日光温棚50栋,引进龙头企业,促进移民就业。积极培育和引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市场活动,加大对农业种植、养殖和加工龙头企业的招商力度,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项目支撑、示范带动,培育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建设养殖园区1个,占地面积300亩,大力发展养殖产业,打造特色品牌,增强自身开拓市场的能力,带动全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我们村将大力发展养殖业,打造特色品牌,增强村民自身开拓市场的能力,以此带动全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力打造美丽红湾。”谈及下一步,白光孝说,他们将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创业就业、基础配套、人居环境、公共服务、文明建设、基层治理等方面发展水平,推动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整体提升,全面融入、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如今,红湾新村太阳能路灯、文化广场、村部、卫生室整齐布局,文化广场上篮球场、乒乓球台和健身器材一应俱全。随着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移民群众在红湾新村稳稳地扎下了根。用村民马明奇的话来说,就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好,让我们告别大山,圆了新房梦,娃娃念书、看病都方便了,一个个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好日子!”(全媒体记者 梁旭强 谭勋泽)